[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78187.3 | 申请日: | 2012-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4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宿佳敏;祝伟;田永义;邓小波;黄建兵;吴昊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温度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电池,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电池,在冬季温度低于电池正常使用所需温度时,电池能量会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而迅速降低,剩余能量往往不足以驱动汽车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会缩短电池寿命,所以电动汽车要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需要对其蓄电池进行预热以恢复其电池能量。
目前,普通汽车的电池加热为传统的风冷(热)或水冷(热)机构,皆为外循环预热系统,外部加热器件通过加热外部冷传热介质,经过外部循环把热量传递到电池框内部,对电池进行预热。其中传热介质(空气或冷却液)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使加热效率大大降低,使升温速度变得缓慢,及降低了效率也增加了功耗;对于前述缺点,很多单位技术开发内部加热系统,如:在中国专利CN201120180344,一种电池加热装置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可贴敷的加热膜装置,可以贴附在电池上,直接对电池进行加热,但一般的加热膜工作温度窄,不够均匀,加热温度变化大,寿命较短,易磨损,防水性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电池框内部热对流循环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框,所述电池框内设置由多个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组,所述电池框和电池组之间贴附有硅胶加热带,所述硅胶加热带与加热带控制器电连接;还包括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电池组的温度和电压的电池管理系统,所述加热带控制器与电池管理系统电连接。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电池框内设有至少两个电池组,每个电池组与所述电池框之间分别贴附有一个所述硅胶加热带,所述硅胶加热带之间并联后与所述加热带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硅胶加热带克服传统外循环加热低效高能耗的缺点,对电池组和电池框进行加热,通过电池框内部空气进行热对流循环,加热直接、均匀、迅速,加热速度比同功率的外循环加热块2~3倍,有效节省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硅胶加热带工作温度宽、寿命长、占用空间小并且防水;硅胶加热带还能对电池起冲撞缓冲的作用。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如图1~图 2所示,包括电池框1,电池框1内设置由多个电池单体2组成的电池组3和电池组4,电池组3和电池组4与电池框1之间分别贴附有硅胶加热带5和硅胶加热带6,硅胶加热带5和硅胶加热带6之间并联后与加热带控制器电连接。还包括用于实时监测电池组3和电池组4的温度和电压的电池管理系统,加热带控制器与电池管理系统电连接。通过电池管理系统的电压反馈和温度反馈,加热带控制器控制硅胶加热带5和硅胶加热带6各自的开启和关闭,以及加热功率。
本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硅胶加热带克服传统外循环加热低效高能耗的缺点,对电池组和电池框进行加热,通过电池框内部空气进行热对流循环,加热直接、均匀、迅速,加热速度比同功率的外循环加热块2~3倍,有效节省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硅胶加热带工作温度宽、寿命长、占用空间小并且防水;硅胶加热带还能对电池起冲撞缓冲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81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后视镜的RDS实时交通信息提示系统
- 下一篇:采煤工作面自移桥式转载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