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油泵泵筒除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7660.6 | 申请日: | 2012-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1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思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思博 |
主分类号: | B08B9/043 | 分类号: | B08B9/043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马长娇 |
地址: | 163300 黑龙江省大庆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油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油用抽油泵泵筒精加工时所用的辅助工装,具体的说是在泵筒粗、精珩磨精加工时,用于清理泵筒内冷却液和润滑剂的抽油泵泵筒除油装置。
背景技术
泵筒是抽油泵产品主要零部件之一,珩磨加工是泵筒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在加工过程中珩磨机床使用柴油和白煤油3:1混合油液充当冷却液和润滑剂,但粗珩和精珩加工后都需要擦净内孔进行尺寸和形位公差等项目检测,为泵筒电镀提供准确数据。现有的擦拭方法是采用擦机布人工擦拭,在擦拭和周转过程中不但产生遍地油污影响环境卫生,而且擦机布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浪费人力物力,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加工中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加工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抽油泵泵筒除油装置。该装置是在珩磨设备上增加辅助工装,利用机械替代现有的人工擦拭泵筒的过程,不但解决环境卫生问题,而且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抽油泵泵筒除油装置,包括珩磨头及接头,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卡销、主体、芯轴、O型密封圈、轴承、垫圈及螺母,所述的接头通过卡销与芯轴的一端连接,芯轴上装主体,主体的右端靠在芯轴的轴肩上,左端由轴承、垫圈及螺母定位在芯轴上;所述主体外柱面的径向沟槽内装有若干道O型密封圈。
所述主体的外径尺寸小于泵筒内径尺寸2~3mm;所述O型圈密封与泵筒内径尺寸为过渡配合,尺寸公差为﹣0.01~0.05mm;所述的接头与珩磨头的端孔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珩磨头上连接该装置,装置中的O型密封圈与泵筒内径尺寸为过渡配合,当珩磨头在泵筒内移动时,用O型密封圈将泵筒内冷却介质拉出,实现机械除油,从而利用机械替代现有的人工擦拭泵筒的过程,不但解决环境卫生问题,还大大提高加工效率,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珩磨头,2-接头,3-卡销,4-主体,5-芯轴,6-O型密封圈,7-轴承,8-垫圈,9-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所示,该抽油泵泵筒除油装置,包括接头2、卡销3、主体4、芯轴5、O型密封圈6、轴承7、垫圈8及螺母9,所述的接头2通过卡销3与芯轴5的一端连接,芯轴5上装主体4,主体4的右端靠在芯轴5的轴肩上,左端由轴承7、垫圈8及螺母9定位在芯轴5上,轴承7嵌在主体4的端孔与芯轴5间,轴承7的左端面为垫圈8,螺母9压在垫圈8上并与芯轴5螺纹连接;所述主体4外柱面的径向沟槽内装有若干道O型密封圈6,本实施例中为两道O型密封圈6。
为了保证主体4在泵筒内移动时,不划伤泵筒内壁,影响泵筒电镀质量,且彻底地清除泵筒内的冷却液和润滑剂,所述的主体4的外径尺寸小于泵筒的内径尺寸2~3mm;所述的O型密封圈6与泵筒的内径尺寸为过渡配合,尺寸公差为﹣0.01~0.05mm,上述的主体4采用尼龙66材料。此外,为了能在珩磨的同时清除泵筒内的冷却液和润滑剂,提高工作效率,便于该装置中易损件的更换,所述的接头2与珩磨头1的端孔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装置中的接头2将该装置连接在珩磨头1上, 装置中的O型密封圈与泵筒内径尺寸的过渡配合,当珩磨头在泵筒内移动的同时,用O型密封圈将泵筒内冷却介质拉出,实现机械除油,不但能够去除干净泵筒内的冷却液和润滑剂,而且与现有的人工擦拭相比,效率提高4倍以上,材料节约80%以上,去净率达100%,节省人力物力,环境污染得到较大改善,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思博,未经王思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76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