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电动石磨豆浆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77118.0 | 申请日: | 2012-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5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 发明(设计)人: | 岳中珩 | 申请(专利权)人: | 岳中珩 |
| 主分类号: | A23C11/10 | 分类号: | A23C11/10;A47J31/42;A47J31/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76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用 电动 石磨 豆浆机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具体是一种家用电动石磨豆浆机装置。
(二)背景技术
豆浆是居家生活中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豆浆机产品都是以高速的机械刀打碎或者是合成的砂轮研磨的方式来制取的,它们都脱离了传统石磨豆浆的生产工艺。同时还需人工分离浆、渣并造成分离不彻底而产生豆浆的损失和操作方面的困难。
传统的家用手动小石磨过于笨重,也没有除渣和加热装置,操作较为费力,使用不便。
现有豆浆机技术与方法有如下缺点与不足:
①以机械刀高速打碎或者是砂轮研磨,都脱离了传统的豆浆生产工艺,其口感差,出浆率低;
②手工分离浆、渣有操作困难和成品的浪费;
③手工纯石磨的豆浆机过于沉重,还需人工过滤,清洗。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电动石磨豆浆机装置,以天然材质的一对大理石石磨薄片作为研磨工具,通过弹簧组件对上层石磨片进行加压及采用集料斗集中研磨和循环研磨的方式来取得豆浆,同机一体配备甩干装置以实现自动的渣、浆分离。这样,不仅所得到的豆浆口感好,出浆率高,使用也非常方便、快捷。使用弹簧组件可解决因小片石磨的自身质量不足而出现的研磨不彻底的技术问题,这样的结构模式即减轻了产品自身的质量,又以薄的石磨片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大石磨所能达到的研磨效果,不仅可以获得传统口味的鲜豆浆,还实现了产品的小型化、除渣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研磨单元、传动单元、甩干单元、壳体单元所构成。
1、研磨单元是由圆形的上层石磨片、下层石磨片、圆压盖、传动短管、空心管所构成。
空心管的下端与内胆底层面上的中心孔连接以构成本实用新型所特有的防水装置,其顶端略高于甩干桶的上边线。
传动短管穿过圆压盖上的中心孔并与之焊接连接。圆压盖下面的外边缘处焊接一个有内凸起点的固定圆圈,上层石磨片置放在这个凹形区域内,固定圆圈上的内凸起点与上层石磨外边缘上的凹点配合以实现上层石磨片的固定。
圆压盖上靠近中心处设置一个圆孔,其对应的上层石磨片也开一个同样的孔作为研磨时的进料口。
内胆底层的面上焊接一个与圆压盖上的固定圆圈等高、同心、等径的、同样的固定圈,带有中心孔的下层石磨片置放在这个由固定圈和内胆底层的上面所构成的凹形区域里。下层石磨片外边缘上的凹点与固定圈的内凸起点配合以固定下层石磨片。
2、传动单元包括电动机、内齿轮、小齿轮、大齿轮、驳轮、弹簧组件、传动管、联动轮、传动轴、电磁铁、驳杆、定位板。
电动机的上端盖通过定位板固定,定位板再通过四个螺丝孔和螺丝杆固定在内胆底层和壳体底层之间。内齿轮、小齿轮、大齿轮、驳轮构成本实用新型在研磨时的减速装置,内齿轮固定在传动管的下端并与小齿轮始终保持啮合状态,小齿轮与大齿轮同轴。
驳轮通过键子与电动机的输出轴始终保持同步的转动并通过电磁铁和驳杆控制其产生上、下位置的往复滑动,依此实现一台电动机传动轴不同时地带动低速运转的传动管而完成研磨,也带动高速运行的传动轴实现甩干除渣。
传动轴的最低端插入电动机输出轴顶端所设置的圆孔里并动配合。传动轴插入传动管里,传动轴的顶端设置有方形台桩和螺丝杆。
弹簧组件包括小电机、拉力弹簧、杠杆板、推力球轴承、支撑杆。
杠杆板的右侧设置两个左、右排列的、距离较近的圆孔。其中,右侧的圆孔是在杠杆板的最右端,它动配合地套在支撑杆的凸台之下,凸台卡压在杠杆板上;支撑杆的上端固定在内胆底层的下面。左 侧的圆孔动配合地套在传动管上,该圆孔之下则是推力球轴承,推力球轴承动配合地套在传动管上,推力球轴承之下则是内齿轮的中心面,内齿轮固定在传动管的下端。
拉力弹簧的上端与杠杆板的左端连接,其下端通过绳索与小电机上的涡轮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小电机固定在壳体外层的底面左侧。
3、甩干单元包括甩干桶、集料斗、出渣挡板、小圆环、四块小连接板、四个圆杆、小圆环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岳中珩,未经岳中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71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