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6632.2 | 申请日: | 2012-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54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曹珍贯;朱启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M11/04 | 分类号: | H04M11/04;G10L1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电话 拨号 语音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监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通信及语音合成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安防监控系统中,报警装置必不可少,当出现事故时,报警方式不外乎三种报警方式:警铃报警、电话报警、短消息报警,在三种报警方式中,电话报警和短消息报警可以实现远程及有针对性的通知报警对像,但由于短消息的延迟及容易被用户忽略的缺点,因此电话报警是安防报警的首选。现有的电话报警装置不具备标准通讯接口,无法融入整个安防监控系统,同时报警声音单一,不能用实际语音描述播报现场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该报警装置不但具备标准通信接口,同时能根据不同的事故自定义语句描述并播报现场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目前电话拨号报警装置不具备标准通信接口和报警语音不能描述现场实际状态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该装置不但具备标准的RS232、RS485通信接口,同时还具备完整的国标语音库,能够实现语音合成,完整确切的语音报警还原现场实况,是一种真正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包括有信号隔离耦合模块、振铃检测模块、模拟摘挂机模块、语音播放模块、DTMF收发模块、存储器模块、控制器单元、通讯地址设置模块、通讯接口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液晶显示模块;所述的控制器单元的主控制芯片为单片机,信号隔离耦合模块主要包括隔离变压器,模拟摘挂机模块主要包括继电器,振铃检测模块主要包括光电耦合器、触发器,电话线接入隔离变压器的原边,隔离变压器的副边接有DTMF收发模块的输出端、语音播放模块的输出端、模拟摘挂机模块的继电器的常开节点、振铃检测模块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DTMF收发模块的输入端接单片机的I/O引脚,语音播放模块的输入端接单片机的异步串口通信引脚,单片机与模拟摘挂机模块控制连接,经振铃检测模块的光电耦合器、触发器的耦合、整形后的振铃信号接入单片机的中断输入引脚;通讯接口模块包括有MAX485芯片及MAX232芯片,MAX485芯片及MAX232芯片分别通过光电耦合器接入到单片机的串行口输入端;通讯地址设置模块包括有八路拨码开关、地址锁存芯片,八路拨码开关的公共端接地,另一端通过上拉电阻接入地址锁存芯片后再接入单片机的I/O口;所述的开关量输入模块接入单片机,所述的单片机还分别通过并行总线、I2C总线连接液晶显示模块、存储器模块。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机的型号为MEGA128。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铃检测模块的光电耦合器为TLP521,触发器为施密斯触发器。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摘挂机模块主要通过继电器来实现摘挂机,单片机的端口与三极管S8050连接,S8050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继电器线圈一端,继电器另一端接电源,继电器的常开节点连接信号隔离耦合模块的隔离变压器的副边。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语音播放模块采用具备完善的语音库语音合成芯片SYN6288,单片机的串行口的发送端通过S8050三极管连接SYN6288发送端,单片机的接收端直接与SYN6288的接收端相连。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TMF收发模块由主控芯片MT8880构成,MT8880的信号输入引脚通过电阻接信号耦合变压器的副边一端,MT8880外接晶振,控制引脚分别接单片机的I/O引脚。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讯地址设置模块的地址锁存芯片为74LS244。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量输入模块主要由排座、光电耦合器TLP521构成,通过并行方式连接到单片机的输入口。
所述的智能电话拨号语音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为1206液晶显示器,存储器模块为EEPROM芯片AT24C02。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66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烟灰缸
- 下一篇:黄磷电炉尾气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