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凝胶染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4900.7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5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山;程桂林;谢文平;李新;姚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陈宪忠 |
地址: | 10012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冲 凝胶电泳 凝胶 染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病原生物学领域,尤其用于是目前普遍应用的细菌分子分型方法-脉冲场凝胶电泳实验中电泳凝胶的染色工作。
背景技术
按照脉冲场凝胶电泳的操作步骤,需要在电泳结束以后进行染色以便进行最后的成像。目前国内从事病原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室包括国家和各级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室开展脉冲场凝胶电泳实验,使用的染色装置都是普通的塑料盒,但是塑料盒的弊端还是很大的。第一,染液本身具有毒性,而普通塑料盒子可能会由于盒子与盖子密封不严而导致胶块在脱色摇床上染色过程中染液溅出,可能影响实验人员的健康;第二,染色结束时,需要将盒子内的染液倒出然后换成纯水漂洗胶块,使用普通塑料盒子不容易将染液倒干净,而如果过于倾斜盒子,由于凝胶大而脆,则很有可能出现损伤,影响病原菌分子指纹图谱的形成。第三,普通的塑料盒底部平整,而如果摇床因为各种原因表面不够平整,则胶块在其内摇晃时由于受力不均匀也容易损伤,对图像的读取极为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凝胶染色装置,减少染液的漏出,方便染液倾倒,保证装置水平,方便实验操作,以此达到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成像效果的目的。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凝胶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盒体1、盒盖2和密封塞3;所述的盒体1的侧壁外侧有一对把手4,盒体1的底部下面均匀布置若干个吸盘5,盒体1的一个侧壁下方设有连通盒体内的凸出的管口6,密封塞3塞紧并密封管口6的通透孔;盒盖2通过密封圈和卡扣盖紧密封盒体1。
所述的管口6上的通透孔为圆孔并被密封塞3通过螺纹密封。
所述的密封塞3带有密封圈301。
所述的吸盘5为对称均匀分布的4个真空吸盘。
所述的盒体1为底面为正方形。
所述的盒体1、盒盖2和密封圈3的材料为合成树脂PVC。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凝胶染色装置与目前应用的普通塑料盒相比,该染色盒的盒体与盒盖密封紧密,减少了染液的漏出;侧壁下方的出水孔方便染液倾倒;底部的吸盘旋钮保证盒子水平;盒体两侧的把手方便实验操作。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不同实验菌株脱氧核糖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分离后的成像效果,使菌株之间分子指纹图谱分析的平行性和可比性都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盒盖盖上盒体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盒盖盖上盒体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盒盖盖上盒体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密封塞后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盒盖盖上盒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盒盖盖上盒体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塞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塞的左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塞的BB向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盒体 2-盒盖 3-密封塞 4-把手 5-吸盘 6-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一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凝胶染色装置,它包括底面为正方形的盒体1、盒盖2和密封塞3;如图1-6、10-11所示,所述的盒体1的侧壁外侧有一对把手4,用于端放盒体;盒体1的底部下面均匀布置4个真空吸盘5,用于将盒体1固定摇床上,在盒体1的一个侧壁下方设有连通盒体内的凸出的管口6,用于染色实验完毕后倾倒盒体中的液体;液体盒盖2通过密封圈和卡扣盖紧密封与盒体1,防止染色过程中染色液溅出。
密封塞3塞紧并密封管口6的通透孔,,密封塞3带有密封圈301,能够在试验过程中完全密封住通透孔。
所述的盒体1、盒盖2和密封圈3的材料为合成树脂PVC。
与目前应用的普通塑料盒相比,该染色盒的盒体与盒盖密封紧密,减少了染液的漏出;侧壁下方的管口6用作出水孔方便染液倾倒;底部的吸盘旋钮保证盒子水平;盒体两侧的把手方便实验操作。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不同实验菌株脱氧核糖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分离后的成像效果,使菌株之间分子指纹图谱分析的平行性和可比性都显著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49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