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锈钢材料预加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4564.6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1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许吉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达东台特钢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5/00 | 分类号: | B21B15/00;C21D1/34;C21D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200 江苏省盐城市东***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材料 加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不锈钢材料生产领域,涉及一种不锈钢材料预加工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不锈钢生产中优化煤气发生炉、加热炉与粗初轧、预精轧机组安置方案。
背景技术
目前不锈钢的制备依次经过在电炉初炼、在精炼炉精炼、钢锭浇注、锻轧成坯料后再进行坯料热处理。在现有的电炉初炼系统中存在以下缺陷:
(1)整个材料预加工系统设备设计排放需要长200米*宽60米,约12000m2,耗费大量土地资源,结构不紧凑;
(2)煤气发生炉需要2000 m2左右煤场,需要选择交通便捷,装卸方便
地方而不是在操作工场中心位置;
(3)煤气发生炉是为加热炉提供热动力,其二者之间设计距离较远,管道
线路较长,输气管道直径小于供气要求,煤气发生炉烟囱弯道多,严重影响排烟气,低于设计要求。(4)加热炉与推钢机之间辊道较长,影响轧钢温度和轧制质量;
(5)加热炉烟囱也同样存在与煤气发生炉烟囱问题;
(6)由于以往设备设计陈旧,煤气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噪声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不锈钢材料预加工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不锈钢材料预加工系统,包括煤气发生炉和加热炉,煤气发生炉的煤气出口通过供气管道连接加热炉的进气口,加热炉和初轧机组通过推钢机相连接,初轧机组的出料口连接预精轧机组的进料口,煤气发生炉设置于加热炉偏左前方。本实用新型缩短了现有技术的煤气发生炉与加热炉之间距离,管路长度由原来36米缩减为20~24米,优选22米;加热炉与煤气发生炉安装位置对调且煤气发生炉设置于加热炉偏左前方,这样利于操作及防控安全。因为煤气发生炉是带有压力的容器,这样设置可以减少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带来的危害性。
本实用新型在加热炉的排烟口以单弯道方式连接烟囱,烟囱高度为42~48米。现有技术的烟囱与加热炉以多弯道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改为单弯道方式连接,高度由原来的37米提高到42~48米,优选45米,显著增加拔风力;推钢机原长度为55米,本实用新型推钢机的长度设置为35~40米,优选38米,可有效降低钢坯的散热量,增加保温时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初轧机组设置25~35节轧辊,优选28节,显著提高了钢坯行走速度。预精轧机组与高速线材生产线采用弯道方式连接,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减少岗位用工。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系统布置长度只需长146米*宽约40米,占地计5900 m2左右,占用面积不足原工艺的一半,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
(2)煤气发生炉设计在左前方,并且交通运输、上卸场料通常也在左前方,有利于防控安全。(3) 缩短煤气发生炉与加热炉之间的距离,加大了管道通排量,增加排污处理装置,达到三废排放要求;
(4)减少推钢机的长度,增加了辊道速度,避免钢坯过快降温而增加轧制难度影响质量,制备得到的方坯质量显著提高,特别适合六五、五五方坯;
(5)预精轧机组采用弯道连接高速线材生产线,既降低用工成本,又减少水、油、电消耗量;
(6)本实用新型不锈钢材料预加工系统煤耗指标下降2.5%以上,水、电、油节约6.5%以上,产量由原来每小时300支,增加到每小时320支,操作工人由原来的106人,减少为98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不锈钢材料预加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煤气发生炉、2为加热炉,3为烟囱,4为推钢机,5为初轧机组,6为预精轧机组,7为高速线材生产线,8为供气管道,9为2500KW直流电机,10为烟囱,11为包装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总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不锈钢材料预加工系统,包括煤气发生炉1、加热炉2,煤气发生炉1的煤气出口通过管路8连接加热炉2的进气口,加热炉2和初轧机组5通过推钢机4相连接,初轧机组5的出料口连接预精轧机组6的进料口,煤气发生炉1设置于加热炉2偏左前方,管路8长度为20~24米。在加热炉2的排烟口以单弯道方式连接烟囱3,烟囱3高度为42~48米。推钢机4的长度为35~40米,初轧机组5设置25~35节轧辊,依次为650型轧辊、550型轧辊、450型轧辊、350型轧辊,预精轧机组6与高速线材生产线7采用弯道方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达东台特钢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利达东台特钢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45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支承辊的小辊径四辊可逆冷轧机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卸荷型空化喷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