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220kV清洁型阻燃交联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3014.2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7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和平;邓声华;张博;陈翠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岭南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9/00 | 分类号: | H01B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廖平 |
地址: | 511442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220 kv 清洁 阻燃 交联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电缆,具体涉及一种220kV清洁型阻燃交联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火灾损失呈上升趋势,因此国内外均对火灾的预防极为重视。电线电缆是传播火灾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发生的火灾中因电线电缆引起的占35%,在火灾中死亡的人员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因为吸入电线电缆燃烧时释放的有毒气体而窒息死亡,目前火灾事故中,电线电缆引起的火灾不容忽视,怎样阻止电线电缆的燃烧,即是被明火燃烧还低烟无毒,这是电线电缆制造业的一大课题。因此阻燃电缆是电缆行业极为关注的领域,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开发并生产了多种阻燃电缆。随着客户对阻燃电缆深入了解,以及电缆燃烧时由于有毒有害气体大量产生造成人员死亡,设备受损及烟雾严重使人员不能及时撤离的危害,提出了电缆不仅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而且一旦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中无卤酸(有害气体)并且发烟量低,为此发展了无卤低烟清洁型阻燃电缆。这些无卤低烟清洁型阻燃包括电力电缆、控制电缆、光缆、建筑用线及数据电缆,用于地下铁道、电站、化工厂、船舰、高层建筑、信息产业等重点工程和人员和设备密集场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产品向高层次发展,无卤低烟阻燃清洁型电缆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大势所趋。常规的电线电缆是相当严重的污染源,其在制造、使用及废弃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铅、卤等公害。近年来,欧洲、美国及日本对与电线有关的公害十分重视,其政府不仅对电缆制造过程的排放物进行严格的限制,而且对报废电缆的处理实施了全面的监控,迫使电缆厂商用符合清洁要求的材料取代传统材料,制造清洁型电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220kV清洁型阻燃交联电缆,清洁、对环境无污染,具有很好的阻燃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220kV清洁型阻燃交联电缆,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缆芯、防水隔热层、阻燃外护套,所述阻燃外护套包括二层,由内自外依次为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和半导材料护套层。
所述防水隔热层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耐火隔热层、半导电膨胀阻水层、半导电缓冲带和焊接波纹铝护套。
所述缆芯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铜导体、半导电包带、导体屏蔽层、绝缘层以及绝缘屏蔽层。
所述绝缘层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内导体屏蔽层、交联聚乙烯层和外导体屏蔽层。
所述防水隔热层与阻燃外护套之间设有防腐涂层。
所述阻燃外护套层上涂有一层石墨涂层。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220kV清洁型阻燃交联电缆,结构简单,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并且电缆燃烧时无毒、无害、无污染,符合国家对于阻燃电缆的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220kV清洁型阻燃交联电缆,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缆芯1、防水隔热层2、阻燃外护套3,所述阻燃外护套3包括二层,由内自外依次为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和半导材料护套层;所述防水隔热层2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耐火隔热层、半导电膨胀阻水层、半导电阻水缓冲带和焊接波纹铝护套;所述缆芯1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铜导体、半导电包带、导体屏蔽层、绝缘层以及绝缘屏蔽层;所述绝缘层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内导体屏蔽层、交联聚乙烯层和外导体屏蔽层。
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隔热层与阻燃外护套之间设有防腐涂层。
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阻燃外护套层上涂有一层石墨涂层。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岭南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岭南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30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