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退步走锻炼用助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1402.7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9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军;沈豫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04 | 分类号: | A61H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退步 锻炼 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助行车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退步走锻炼用助行车。
背景技术:
退步走是由德国医学专家最先倡导的一种倒退行走的自我锻炼法,又称倒退走和反常倒走等。它具有强身健体祛疾的功效,已成为人们健身的常用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退步走可以锻炼腰脊肌、股四头肌和踝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从而调整脊柱、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退步走对腰腿酸痛、抽筋、肌肉萎缩、关节炎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由于退步走属于不自然活动方式,可以锻炼小脑对方向的判断和对人体的协调功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倒走时为了保持平衡,背部脊椎必须伸展,还有预防驼背的功效;此外,长期坚持退步走具有减肥和改善睡眠等功效。
但是由于退步走属于一种反常态的行走方法,在退步走时,人们很难很快适应,且人身体后方的区域处于视野盲区,在退步走时很容易摔倒,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因摔倒而受到伤害。而现有的助行车或助行器都没有考虑到使用者退步走的使用需求,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退步走锻炼用的助行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退步走锻炼用助行车,可用于退步走锻炼,作为辅助装置,便于看清身后区域,扩大视野,本实用新型还设有自动伞和坐垫,可为使用者提供遮阳、挡雨和乘坐休息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构造较为简单,使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退步走锻炼用助行车,由扶手、后视镜、车架体、坐垫、前万向轮、后万向轮和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组成。其中,所述的扶手前端两侧安装有两个后视镜,在扶手前端中间位置设有自动伞,扶手和车架体通过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相连接;所述的车架体由承重连杆、横梁、前支腿和后支腿组成,在车架体前端一侧设有茶杯托架,承重连杆与前支腿、后支腿之间分别通过螺钉相固定,横梁位于车架体的前方中部位置,且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前支腿相固定;在两个承重连杆之间设置有一个可拆卸的坐垫,坐垫通过固定扣与承重连杆相连接;在前支腿的下端设置有前万向轮;在后支腿的下端设置有后万向轮。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用于调节扶手的高度和减少助行车在路面上行走时产生的振动。
所述的后万向轮为带刹车装置的钢芯橡胶万向轮。
所述的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由导向杆、螺母、弹簧和导向套组成。其中,导向杆的上端与扶手通过转动副相连接,导向杆可绕导向杆的轴线旋转,导向杆的中端和下端外表面设有螺纹;螺母位于弹簧的上方,螺母与导向杆通过螺纹相连接;弹簧的上端与螺母相固连,弹簧的下端与导向套相固连;导向套与车架体通过焊接的方法相固连。
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了现有助行车不能用于退步走锻炼的问题,使用时能扩大身体后方的视野,能为使用者提供遮阳、挡雨和乘坐休息的功能,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类人群的退步走锻炼,下肢软弱的残疾人、脑血栓患者和老年人的强身或康复锻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扶手;2后视镜;3车架体;4坐垫;5前万向轮;6后万向轮;7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11自动伞;31茶杯托架;32承重连杆;33横梁;34前支腿;35后支腿;41固定扣。
图2中:71导向杆;72螺母;73弹簧;74导向套;3车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退步走锻炼用助行车,由扶手1、后视镜2、车架体3、坐垫4、前万向轮5、后万向轮6和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7组成。其中,所述的扶手1前端两侧安装有两个后视镜2,在扶手1前端中间位置设有自动伞11,扶手1和车架体3通过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7相连接;所述的车架体3由承重连杆32、横梁33、前支腿34和后支腿35组成,在车架体3前端一侧设有茶杯托架31,承重连杆32与前支腿34、后支腿35之间分别通过螺钉相固定,横梁33位于车架体3的前方中部位置,且横梁33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前支腿34相固定;在两个承重连杆32之间设置有一个可拆卸的坐垫4,坐垫4通过固定扣41与承重连杆32相连接;在前支腿34的下端设置有前万向轮5;在后支腿35的下端设置有后万向轮6。高度调节及减震装置7用于调节扶手1的高度和减少助行车在路面上行走时产生的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1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