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货车制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1017.2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97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何宝财;武进雄;王洪义;李雪;许秀峰;李裕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3/02 | 分类号: | B61H13/02;B61H13/2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李荣文 |
地址: | 0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货车 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铁路货车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铁路货车制动系统是铁路机车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列车运行速度和牵引重量等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性能和安全,我国铁路车辆经过了旧阀改造,自主研制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制动系统,特别是近年来,制动技术在长大货车,通用货车、快速货车及专用车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今年国内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铁路机车和铁路货车车辆出口数量和出口范围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国内和国外机车车辆采用的标准不同,铁路货车出口后不能直接与国外机车制动系统对接,在出口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原结构和进口国相关标准;比如出口俄罗斯的机车或者货车相关对接装置必须符合俄罗斯相关标准;若采用只符合我国相关标准要求的制动系统,不能与进口国相关机车配套,严重影响产品出口和出口产品与进口国自身产品的互换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制动系统,缩短了管路长度,制动系统动作更灵敏、迅速;同时通过管路接头的改造,互换性更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缸、储风缸、空气控制阀、空重车调整装置、制动软管、手动控制装置以及制动拉杆总成;所述制动软管末端与空气控制阀控制端连通;所述储风缸出口与空气控制阀进气口连通,空气控制阀出气口与空重车调整装置进气口连通;所述空重车调整装置出气口与制动缸进气口连通,制动缸输出端借助于杠杆机构与所述制动拉杆总成首端铰接。
所述杠杆机构末端与制动拉杆总成首端之间设置闸瓦间隙调整装置。
所述杠杆机构包括竖向杠杆和水平杠杆组;所述水平杠杆组包括第一杠杆、第二杠杆、第三杠杆、第四杠杆以及第五杠杆;所述第一杠杆中部与货车车体铰接,其首端借助于拉杆与制动缸输出端铰接,其末端借助于拉杆与所述竖向杠杆上端铰接,所述竖向杠杆中部与货车车体铰接;所述第二杠杆、第四杠杆和第五杠杆均水平平行设置、且第四杠杆和第五杠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杠杆前端与货车车体铰接,其末端与位置调节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杠杆水平设置、且其两端分别于第二杠杆和第四杠杆中部铰接,第四杠杆首端借助于连接件与所述竖向杠杆下端铰接;所述第四杠杆末端借助于横杆与所述闸瓦间隙调整装置首端连接。
还包括手制动装置,其包括手轮以及旋转丝杠,所述旋转丝杠末端通过长槽孔与第一杠杆末端铰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铁路货车制动系统相对于现有的制动系统而言,减少了加速缓解风缸、降压气室、限压阀,缩短了管路长度,制动系统动作更灵敏、迅速;而且通过管路连接方式的选择,有效改善系统的互换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在附图中:1、制动软管;2、空气控制阀;3、手制动装置;4、储风缸;5、制动缸;6、空重车调整装置;7、闸瓦间隙调整装置;8、第一杠杆;9、第二杠杆;10、第三杠杆;11、第四杠杆;12、第五杠杆;13、竖向杠杆;14、制动拉杆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缸5、储风缸4、空气控制阀2、空重车调整装置6、制动软管1、手动控制装置以及制动拉杆总成14;所述制动软管1末端与空气控制阀2控制端连通;所述储风缸4出口与空气控制阀2进气口连通,空气控制阀2出气口与空重车调整装置6进气口连通;所述空重车调整装置6出气口与制动缸5进气口连通,制动缸5输出端借助于杠杆机构与所述制动拉杆总成14首端铰接。
所述杠杆机构末端与制动拉杆总成14首端之间设置闸瓦间隙调整装置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10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