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锁止机构的车门外把手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70259.X | 申请日: | 2012-0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98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 发明(设计)人: | 赵英;赵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E05B17/2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机构 车门 把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车辆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锁止机构的车门外把手。
背景技术
车门外把手作为由车外开启车门的必要部件,其结构大都包括固定在车体上的销轴、转动设置在销轴上的配重块、固连在配重块上的把手以及复位扭簧,在车门开启操作时,通过操作者对把手的操作,使配重块相对销轴转动,由配重块连接的车门锁紧装置解锁后,实现了对车门的开启,此时,通过复位扭簧的作用,实现配重块的自动复位。目前,欧盟和国内的相关法规只要求门锁系统满足30g的耐惯性力要求,当门锁在纵向或横向受到294.2m/s2(30g)的加速度时,门锁必须保持在全锁紧位置上不得脱开,而上述机构的设计,在设计时也仅考虑30g的耐惯性力要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过实车测量,当车辆发生50km/h侧碰时,门锁系统受到的冲击加速度远远超出30g,存在门锁不能保持锁止、车门异常开启、乘客被抛出车外的风险。因此,欧洲的一些优秀锁厂已经将锁体的耐惯性力要求提高至50g,甚至更高,但外把手总成的耐惯性能力一般与扭簧的扭矩有直接关系,虽然增大扭簧扭矩可以明显提高外把手的耐惯性能力,但同时也会增大外把手拉力,影响车门的开启手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车辆侧碰过程中对车门进行锁止的带有锁止机构的车门外把手,在不增大外把手开启拉力的同时,提高车辆在侧碰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带有锁止机构的车门外把手,包括固定在车体上的第一销轴、转动设置在第一销轴上的对车门进行开启操作的外把手机构,在车体上设有一锁止机构,在车辆侧碰的惯性力而使外把手机构具有开启车门的相对第一销轴转动时,所述的锁止机构在车辆侧碰的惯性力作用下,通过与外把手机构的抵触,为外把手机构提供限制其转动的限制力。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在外把手机构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的锁止机构包括固定在车体上的第二销轴、转动设置在第二销轴上的锁止块,在车辆侧碰的惯性力作用下,所述的锁止块相对第二销轴转动而与限位部抵触。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其中一种形式限定,所述的限位部为外突固定在外把手机构上的挡块。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另一种形式限定,所述的限位部为设置在外把手机构上的凹槽。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的槽宽大于锁止块沿转动方向的宽度。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所述的锁止机构包括连接在锁止块与车体之间的、对锁止块提供复位弹力的复位弹簧。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第一销轴的轴线与第二销轴的轴线垂直。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通过增设的锁止机构,在车辆发生侧碰时,该碰撞产生的惯性力使外把手机构具有开启的趋势,而锁止机构抑制了外把手机构的转动,有效地防止了侧碰过程中车门的开启,且由于该结构的设计,不必增加扭簧的扭矩,使车辆开启时的手感不受到影响;在限位部采用设置在外把手机构上的凹槽、且凹槽的槽宽大于锁止块沿转动方向的宽度时,使碰撞发生时,在碰撞力不足以打开车门时,允许外把手机构具有一定的转动,且方便锁止块能够顺利的抵触在凹槽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与车体连接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主视图。
图中:1、车体;2、第一销轴;3、限位部;4、第二销轴;5、锁止块;6、复位弹簧;7、把手;8、配重块,9、把手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带有锁止机构的车门外把手,在现有的外把手机构的结构上,增设了一个锁止机构,在车辆侧碰的惯性力而使外把手机构具有开启车门的转动时,该锁止机构在车辆侧碰的惯性力作用下,通过与外把手机构的抵触,为外把手机构提供限制其转动的限制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02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