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测定混凝烧杯试验过程中絮凝体粒径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7419.5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4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来;李涛;陈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万水净水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测定 烧杯 试验 过程 絮凝 粒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连续观测混凝烧杯试验过程中形成絮凝体的粒径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对憎水胶体、颗粒物的脱稳过程,并使之结成絮体的整个过程称为混凝。混凝现象是自然界与人工强化水处理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水处理中的混凝主要通过投加混凝剂,并施以一定的水力条件促进絮体形成。混凝的重要性在于,如果能正确采用则不仅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粗分散体系和胶体污染物,还可以有效地去除某些溶解性物质。
给水及污水中混凝的目的是将水体中的污染物以固体颗粒物的形式去除,而这些形形种种的固体颗粒物可以被通称为絮凝体。絮凝体的特性包括粒径及其分布、结构与强度等,是工业过程及水处理工艺中最重要的操作参数之一。而混凝烧杯试验是在进行混凝工艺参数选择时的标准方法。一般在常规的混凝烧杯试验过程中,只测定沉淀后上清液的浊度、SS、COD等宏观指标,无法了解实际絮凝体的实际粒径大小。如何测定絮凝体的粒径是决定了水处理中固液分离效率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简易适用的絮凝体粒径大小的监测装置,以便准确快捷的判断,混凝烧杯试验过程中絮凝体粒径的大小。
一种连续测定混凝烧杯试验过程中絮凝体粒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1)该装置包括标准混凝烧杯、激光粒度仪、搅拌电机、蠕动泵和与激光粒度仪联接的计算机;(2)通过蠕动泵将标准混凝烧杯中形成的絮凝体连续泵入至激光粒度仪,并通过与该激光粒度仪联接的计算机实现对絮凝体粒径的连续监测。
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改造的标准混凝烧杯试验装置,利用蠕动泵将混凝烧杯中形成的絮凝体泵入马尔文激光粒度仪,通过软管连接形成絮体的闭路循环后,可连续监测混凝烧杯试验过程中形成絮凝体的粒度。该新型装置的使用,可比传统的常规混凝烧杯试验更能直观的观测絮凝体的形成情况,从而为混凝工艺参数选择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
附图说明:
结合说明附图1,对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图1中:1.标准混凝试验用烧杯(1升);2.循环蠕动泵;3.马尔文激光粒度仪;4.电脑;5.带搅拌桨的搅拌电机;6,回水软管;7,出水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1. 将带搅拌桨的搅拌电机置于标准混凝烧杯上方,通过一定的程序控制搅拌电机的转速及搅拌时间,以满足混凝烧杯试验的目的。
2. 分别将两根内径为5毫米的塑料软管(出水软管和回水软管)置于烧杯液面下方10厘米处,并按直径方向对称放置。将出水软管的另一端直接连接到马尔文(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样品入口端;而将回水管先经过蠕动泵后再连接到马尔文激光粒度仪的样品出口。
3. 在设备安装完毕后,先开启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其次开启混凝烧杯试验搅拌电机,投加混凝剂形成絮凝体,再开启蠕动泵。为了防止絮体发生破碎,控制蠕动泵的速度为每分钟20-30毫升,并且絮体先经过出水软管进入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后再流经泵体,并经过回水软管回到烧杯中。随着不同混凝时间进程,可连续观测絮凝体形成、成长及破碎等情况下的絮凝体粒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万水净水剂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万水净水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74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隔膜生产线在线外观图像检测装置
- 下一篇:焦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