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重循环过滤香烟烟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3916.8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6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曾书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书贤 |
主分类号: | A24F13/06 | 分类号: | A24F1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何新平 |
地址: | 200196 上海市宝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重 循环 过滤 香烟 烟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卷烟烟具,特别涉及多重循环过滤香烟烟嘴。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最新调查显示: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香烟,肺癌的发病率,吸烟者为不吸烟者的10.8倍,可见烟中的尼古丁、焦油进入人体肺部,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如何降低因吸烟而产生对人体的危害是众多烟民和厂家乃至全社会力求解决的问题。其中,使用烟嘴是一种传统的方法,用烟嘴来消除香烟中的一部分尼古丁。传统的烟嘴的结构烟嘴存在二个问题:1、当抽几只烟后,就有被焦油堵塞的现象;2、卷烟中的尼古丁被过滤的有限,大部分尼古丁仍被吸烟者吸入,没有明显起到降低吸烟危害的作用,3、分段式的插拔烟嘴,长时间使用,焦油等污垢积压多,使得不易分离,如果使用过大力气时,易使焦油等污垢溅出,弄脏衣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多重循环过滤香烟烟嘴,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多重循环过滤香烟烟嘴,包括分立的前段和后段,前段从右到左依次含有烟尾腔、小孔腔、实心过滤柱、大孔腔、末端腔,烟尾腔、小孔腔、实心过滤柱、大孔腔、末端腔连为一体,小孔腔和大孔腔的腔壁上均开设有通孔;后段为一后部呈逐渐收口状、前部为空心圆柱状腔体:前段的小孔腔、实心过滤柱、大孔腔、末端腔套置于后端的空心圆柱状腔体中,烟尾腔的末端设有外螺纹,后段的空心圆柱状腔体前端内部设有内螺纹,前段与后段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烟嘴设计为分立的前段和后段,前段从右到左依次含有烟尾腔、小孔腔、实心过滤柱、大孔腔、末端腔,烟尾腔、小孔腔、实心过滤柱、大孔腔、末端腔连为一体,小孔腔和大孔腔的腔壁上均开设有通孔;后段为一后部呈逐渐收口状、前部为空心圆柱状腔体;前段的小孔腔、实心过滤柱、大孔腔、末端腔套置于后端的空心圆柱状腔体中。当将香烟置于前的烟尾腔中后,吸烟者吸烟时,烟从小孔腔上的小孔流出并沿实心过滤柱与后段形成的间隙再从大孔腔上的大孔流进,最终烟经过后段进入口腔中,由于烟经过这一较长且较大烟道过滤后,吸入的尼古丁则大为减少,而且少量的焦油无法堵塞其烟道,增加了烟嘴的使用次数:前段和后段的分立设计,还可以将烟嘴拆御后清洗后再次使用,前段与后段通过螺纹连接,分离较为方便,一般普通插拔式,使用过大力气时,易使焦油等污垢溅出,弄脏衣物,本实用新型采用螺纹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烟嘴的前段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示意图(加密封圈)。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烟嘴的后段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烟嘴结构分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先参阅图4并结合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重循环过滤香烟烟嘴包括分立的前段10和后段20,前段10从右到左依次含有烟尾腔11、小孔腔12、实心过滤柱13、大孔腔14、末端腔15,烟尾腔11、小孔腔12、实心过滤柱13、大孔腔14、末端腔15连为一体,小孔腔12腔壁上开设有通孔121,大孔腔14的腔壁土也开设有通孔141。再结合图5所示,后段20为一后部21呈逐渐收口状、前部22为空心圆柱状腔体。前段10的小孔腔12、实心过滤柱13、大孔腔14、末端腔15套置于后端20的前部22空心圆柱状腔体中,烟尾腔11的末端设有外螺纹112,后段的空心圆柱状腔体前端内部设有内螺纹221,前段与后段通过外螺纹112与内螺纹221连接。
所述前段10的烟尾腔11中还设有一收口台阶111,收口台阶111的一侧为大内径端,另一侧为小内径端。大内径端容置标准口径的香烟,小内径端容置较小口径的香烟。
所述前段的小孔腔12腔壁上开设的通孔121孔径小于大孔腔14腔壁上开设的通孔141孔径。
小孔腔上的通孔121和大孔腔上的通孔141的数量均为1-4个,在本实用新型上示意了通孔的数量为2个。
所述末端腔15的外壁呈内凹环状,套设有密封圈151,密封圈151为“O”型密封圈,它和外螺纹112与内螺纹221一起作用,保证小孔腔12与大孔腔14之间的密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书贤,未经曾书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39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