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子母式轮胎汽车安全车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60575.9 | 申请日: | 2012-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1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必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必春 |
| 主分类号: | B60B11/04 | 分类号: | B60B11/04;B60C7/00;B60C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子母 轮胎 汽车 安全 车轮 | ||
技术领域
在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汽车安全车轮设计和应用,通过改造目前装配子午线“原子胎”的汽车轮圈内部结构,利用子午线原子胎不需要放置内胎因此有内部空腔的特点,在内部同时放置另一条轮胎——子轮胎,子轮胎使用实心式轮胎结构和弹性材料。
背景技术
现在大部分汽车装备了”子午线原子胎”,俗名“真空胎”,具有轮胎被扎后漏气缓慢的特性,可以确保汽车继续行驶一段距离,以方便用户就近寻找轮胎修理场修补轮胎,但是此真空胎发生爆胎后,轮胎内的空气仍会迅速泄露而导致轮胎快速软化并瘪下去,使汽车轮圈接触路面,从而导致高速行驶状态下的车辆失控,诱发危险和交通事故,据相关资料显示,高速公路汽车事故90%左右是由于汽车轮胎在高速状态下轮胎爆胎(特别是前轮胎)导致车辆失控引起的。
为了减少爆胎导致车辆无法行驶和诱发事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泄气保用轮胎”,又名“低压续行轮胎”,这种轮胎有着坚硬和高弹性的侧壁,可以使汽车轮胎欠压后行使时使轮胎不脱离轮毂,坚硬和高弹性的仍然能够给与车辆足够的支撑,并却保证车辆在低速状态下继续安全行使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这种“泄气保用轮胎”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突然发生爆胎或被利器突然刮开胎壁的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车辆失控的危险发生,只是降低了一些发生的几率而已。
现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多汽车厂家通过安装在车身的电子传感器或胎压传感器,以及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新技术,车辆行驶过程中,各种感应器实时感应车辆轮胎胎压的变化和车身的运动状态,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再根据感应器的感应数据和危险状态,及时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分配给各车轮制动力矩,同时控制供油系统,自动控制车辆发生爆胎等紧急情况的车辆运行方向,降低车辆运行速度,从而减少和降低车辆失控的几率,但是这种防护只是一种被动的防护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的汽车车轮结构和轮胎结构。在轮圈的中间部分(a)的内部,增加一个用于限制和定位子轮胎的子轮圈区域(2),确保一个轮圈上同时安装和固定子轮胎和母轮胎:
子轮胎(12)位于母轮胎(10)内部,子轮胎(12)为采用弹性材料的实心轮胎;
母轮胎包裹子轮胎,母轮胎内部和子轮胎间的密闭空间使用压缩气体作为弹性介质。
子轮圈区域(2)位于母轮圈区域的中心位置,子轮圈边沿(4)的最大尺寸等于或小于母轮圈边沿(5)的最大尺寸,子轮圈区域(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三等分母轮圈宽度。
子轮胎胎面(6)为平面或曲面,胎面直径小于或等于母轮胎内壁的直径,胎面的宽度小于母轮胎内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子轮圈的宽度;子轮胎内圈上内圈缺口(8)和调整内胎材料的弹性系数增大弹性行程的通气过孔(9)。
如果母轮胎内气体压力在轮胎技术参数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时,母轮胎的胎壁会受到内部气体压力的作用保持一定的膨胀状态,此时母轮胎内壁和子轮胎胎面之间有着一定距离的气体间隙,母轮胎内依旧利用内部气体介质优良的弹性和避振性能,使汽车在正常的行驶过程中有着良好的舒适性能;
当母轮胎内部欠压或爆胎时,母轮胎的内部气压不足以使母轮胎和子轮胎产生气息距离,此时子轮胎胎面会贴合母轮胎内胎面,子轮胎会作为弹性材料继续支撑母轮胎,仍使母轮胎保持一定的膨胀状态和轮胎直径,同时利用子轮胎材料的高弹性性能,使轮胎对路面传递的振动还保持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仍保持车辆继续行驶功能和车辆运行的舒适性;
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由于子轮胎的弹性支撑作用,当母轮胎爆胎或欠压的情况下,仍可保持母轮胎一定的安全尺寸,从而会减少或避免现在通用的汽车车轮爆胎后轮胎迅速“瘪下去”的而导致车轮失控的现象发生,增加车辆在高速行驶下爆胎的可控性,减少汽车告诉行驶时爆胎而诱发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说明如下:
图1:子午线轮胎通用轮圈结构示意图;
图2:子母式轮胎汽车安全车轮的轮圈结构示意图;
图3:子母式轮胎汽车安全车轮的子轮胎结构示意图;
图4:子母式轮胎汽车安全车轮结构示意图;
图5:子母式轮胎汽车安全车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其中:
a, 轮圈中间部分(非轮胎贴合部);
1, 母轮圈上区域;
2, 子轮圈区域;
3, 母轮圈下区域;
4, 子轮圈边沿;
5, 母轮圈边沿;
6, 子轮胎胎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必春,未经李必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05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