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0181.3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7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侯帅;张亮;李卫海;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5/10 | 分类号: | G09G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光源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3D电影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将3D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电视机或手机等智能终端上。由于LED背光源的功耗低、使用寿命长以及亮度控制精确,越来越多的3D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采用LED背光源。
目前,3D显示装置是放映由类似于人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的具有水平视角差的两幅画面时,通过分光器件使观众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从而在人脑中形成立体图像。
在现有技术中,LED灯组成的背光源,通常是利用白光LED灯组成矩阵或采用扫描背光的方式来提供动态背光,但是,这种白光LED的色彩饱和度低,例如,蓝光LED加YAG荧光粉形成的白光LED灯,其色彩饱和度仅有45%,而且不同LED灯组成的LED灯矩阵之间还容易发生光线串扰。当将上述LED背光源应用在显示装置中,尤其是应用在3D显示装置中时,由于该LED背光源的对比度低和光线之间易发生串扰等原因,导致显示装置尤其是3D显示装置的图像清晰度低、容易拖影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图像清晰度低、容易拖影现象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其中,包括:
控制单元、驱动单元、发光单元、检测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灰度的灰度传感器和判断所述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灰度是否为目标灰度的数据处理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和发光单元连接,所述驱动单元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驱动信号来驱动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灰度传感器、控制单元连接,在所述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灰度不是目标灰度时,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获取与目标灰度对应的驱动信号,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述与目标灰度对应的驱动信号发送到所述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驱动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计算与所述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目标灰度对应的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PWM信号。
其中,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中存储有所述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目标灰度与发光单元对应的驱动信号的映射表。
其中,所述驱动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所述数据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的目标亮度在所述映射表中检索对应的PWM信号。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子单元、绿色发光子单元和蓝色发光子单元。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LED灯、绿色LED灯和蓝色LED灯。
其中,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将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线光源转变成面光源的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背光源。
其中,所述显示装置为3D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通过灰度传感器来检测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灰度,当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灰度与目标灰度不相符合时,数据处理单元将获取与目标灰度相对应的驱动信号,控制单元将上述驱动信号发送到驱动单元以驱动发光单元发光的亮度,从而实时调整发光单元的亮度,使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灰度精确的达到目标灰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实时调整发光单元的亮度,使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灰度精确的达到目标灰度,从而避免使用遮光板,节省了成本,同时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图像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并避免了拖影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01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弯管笛
- 下一篇:可防二次利用的PET膜物流防伪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