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8314.3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3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朱红耕;张仁田;姚林碧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移动 泵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站型式,具体涉及一种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型式,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泵站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型式。影响泵结构型式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水位变幅、机组结构型式和地基地质条件。移动式泵站主要有泵船和泵车,能适应水位的大幅度变化。固定式泵站有分基型、干室型、湿室型和块基型,能根据水源水位变幅和地基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机组结构型式,满足泵站流量和扬程的要求。但是,在水源水位变幅很大,岸坡平缓,地质条件差、冲刷严重、泵站扬程较高的情况下,建设移动式泵站难度较大,如果建设固定式泵站,会增加建设成本。
有鉴于此,需要设计一种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型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在水源水位变幅很大,岸坡平缓,地质条件差、冲刷严重、泵站扬程较高的情况下,满足水泵的淹没深度,保证水泵安全可靠运行,方便水泵的安装和检修,节省泵站建设成本,实现自动化管理。
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包括潜水泵机组、出水管路,其特征是设有钢架、悬臂、托架、行走与提升装置、电源与控制装置,钢架安装固定在塔基上,悬臂安装设置在钢架顶端,悬臂与钢架之间设有旋转机构,行走与提升装置安装设置在悬臂的一端,悬臂的另一端安装设置行走与提升装置及旋转机构的电源与控制装置,潜水泵机组设置在托架上,行走与提升装置通过吊索与托架连接,潜水泵机组与出水管路之间设有柔性管连接。
所述出水管路与柔性管之间采用活接头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科学,生产制造容易,使用管理方便,在水源水位变幅很大,岸坡平缓,地质条件差、冲刷严重、泵站扬程较高的情况下采用,方便水泵的安装和检修,节省泵站建设成本。潜水泵机组与托架通过吊索悬挂在悬臂的一端,通过电源与控制装置操作行走与提升装置,可使托架做升降、旋转和水平运动,悬臂可绕塔基4作360度旋转,可根据水位的变幅,通过升降托架,改变水泵的淹没深度,保证水泵安全可靠运行。通过旋转悬臂、柔性管和活接头,方便地在岸上进行水泵的安装和检修。本实用新型适合于水位变幅大、河坡特缓、地质条件差、冲刷严重的高扬程泵站,具有无泵房、投资省、易实现自动化管理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结构型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潜水泵机组;2-托架;3-柔性管;4-塔基;5-吊索;6-悬臂;7-行走与提升装置;8-电源与控制装置;9-活接头;10-出水管路;11-钢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型式包括潜水泵机组1、托架2、柔性管3、塔基4、吊索5、悬臂6、行走与提升装置7、电源与控制装置8、活接头(旋转接头)9、出水管路10和钢架11,所述的钢架11固定安装在塔基4上,所述的悬臂6安装在钢架11的顶部,可绕塔基4作360度旋转,所述的潜水泵机组1固定在托架2上,柔性管3与潜水泵出口相连,通过活接头9与出水管路10连接,所述的托架2通过吊索5悬挂在悬臂6的一端,通过电源与控制装置8操纵行走与提升装置7,可使托架2作垂直升降、旋转和水平运动,所述的电源与控制装置8安装在悬臂6的另一端。所述的半固定半移动的泵站结构型式,可根据水位的变幅,通过升降托架,改变潜水泵机组的淹没深度,保证水泵安全可靠运行;通过悬臂、柔性管和旋转接头,方便地在岸上进行水泵的安装和检修。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其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之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83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上风电塔基承台防撞间断式螺栓钢套箱
- 下一篇:一种新型破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