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随动转向机构的液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58052.0 | 申请日: | 2012-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3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吉;杜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3/14 | 分类号: | B62D3/14;B62D13/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1336***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机构 液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挂车底盘或者汽车起重机底盘车轴上的随动转向机构的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挂车底盘在转向行驶过程中,都是依靠牵引车的转向来拖动挂车进行转向,挂车的底盘车轴上一般无转向机构,为了改善车辆转弯性能,需要挂车底盘与牵引车有随动转向功能。目前国内可见的主要有安装在客车底盘后轴上的用弹簧对中的随动转向装置,这是一种被动转向随动桥,主要用于三轴车桥,加装随动功能后能减小轮胎转向时与地面的滑擦,降低轮胎磨损,但是其转弯半径大,转向不灵活,转向后的自动对中不可靠、转向的响应时间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对中可靠的、转向灵活稳定的随动转向机构的液压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随动转向机构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端相对连接的第一液压油缸6a和第二液压油缸6b、液压泵1、油箱7、充液阀3以及第一比例阀2a和第二比例阀2b,所述液压泵1的进口与油箱7连通,所述液压泵1的出口与充液阀3的P口连接,所述充液阀3的O口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比例阀2a、2b的P口连接,所述第一比例阀2a的工作口A与第一液压油缸6a的上腔连通,其工作口B与第一液压油缸(6a)的下腔连通,所述第二比例阀2b的工作口A与第二液压油缸6b的下腔连通,其工作口B与第二液压油缸6b的上腔连通,所述第一比例阀2a和第二比例阀2b的T口分别通过管道与油箱7连通 。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当第一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处于伸出状态,第二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处于压缩状态的时候,为回中状态。当向左转时,液压油通过液压泵、充液阀、第一比例阀的工作A进入第一液压油缸的上腔,第一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缩回,实现左转。当向右转时,液压油通过液压泵,充液阀以及第二比例阀的工作口A进入第二液压油缸的下腔,使得其活塞杆伸出,实现右转向。比例阀可以根据转向油缸的流量需求提供转向时所需要的流量,并且这种流量不会根据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使转向更加稳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方便监测液压系统中的压力状况,所述第一比例阀2a的工作口B和第一液压油缸6a之间的管道以及第二比例阀2b的工作口B与第二液压油缸6b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压力开关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保证在系统压力失压时,油缸行程到末端并且锁定以关闭随动转向,所述充液阀3上还连接有蓄能器5。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施容易、制造成本低,对中可靠、响应快速,转向灵活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随动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液压泵1、充液阀3、第一比例阀2a、第二比例阀2b、压力开关4、油箱7、蓄能器5、车轴8、装在车轴两端的转向节轴孔中的转向节的转向摇杆9、左、右转向拉杆10a和10b,安装底座11,角度传感器12,第一液压油缸6a和第二液压油缸6b、转向转臂13等部件组成。
每个转向摇杆9的下端均通过销轴分别与左转向拉杆10a和右转向拉杆10b的外端铰接,这样当左、右转向拉杆10a、10b转动时带动车轮转向,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所述车轴8的中部安装有底座11,所述底座11的上部向上倾斜延伸高于所述车轴8,所述底座11的下部通过销轴与转向转臂13的右上部铰接,所述转向转臂13是长大于宽的板材,并且采用纵向布置,所述转向转臂13的左下部和右下部分别通过销轴与左转向拉杆10a和右转向拉杆10b的内端铰接;所述底座11上还安装有第一、第二两个液压油缸6a、6b,所述第一、第二两个液压油缸6a、6b的底端对接,并且它们的连接端上设有法兰盘,所述第一和第二两个液压油缸6a、6b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液压油缸6a和第二液压油缸6b采用纵列布置,其中第一液压油缸6a的活塞杆通过销轴与转向转臂13的左上部铰接,第二液压油缸6b的活塞杆通过销轴与底座11的上部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80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