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炉炉后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9061.3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0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濮正祥;顾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46 | 分类号: | C21C5/46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炉 后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炉,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转炉炉后门。
背景技术
转炉炉后设计有受电机控制的炉后门,其在关闭时是为了炼钢的安全,防止钢渣在冶炼时喷渣,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烧坏。炉后门在放钢时需要打开,便于挡渣机投放挡渣棒,保证钢水的质量。在实际使用中,炉后门的开和关十分频繁,而在冶炼过程中时常会喷渣,渣会结在炉后门上,造成炉后门变形和渣阻,使炉后门不能正常开和关,并且还会把挡渣机的电机、电线烧坏。另外,由于炉后门的厚度<25mm,与炉大门厚度的195mm的相比,差别太大,却受到同样的高热环境条件,温度达到千度,同时炉后门又不能加大厚度来抵御高温,如炉后门加大厚度会给气缸和机械滚动带来不便和结构不合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炉炉后门,能够增加其强度,避免受热而发生变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转炉炉后门,设于转炉炉后,包括门板本体,所述的门板本体的背面设计为沿宽度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凹凸条状结构,并且在各凸条内布置有相连通的冷却管,冷却管一端接冷却气源,另一端接放气管。
所述的凹条宽度均为40mm。
所述的冷却管的公称直径为6mm,并且相邻两冷却管之间通过铜管接头相连,形成蛇形冷却通道。
所述的冷却气源为炉后门驱动气缸的回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转炉炉后门包括门板本体,所述的门板本体的背面设计为沿宽度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凹凸条状结构,并且在各凸条内布置有相连通的冷却管,冷却管一端接冷却气源,另一端接放气管。通过采用凹凸状的门板结构,不但增加了其强度,而且还加大了与空气交换接触面积,使冷热形成对流,并且通过内设的冷却管对门板进行气冷,从而能够避免受热而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炉炉后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沿途1中的B-B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结合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炉炉后门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同样也设于转炉炉后,包括门板本体1,不同的是,所述的门板本体1的背面设计为沿宽度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凹凸条状结构,所述的凹条2宽度(即凸条3间隔)均为40mm,如此结构不但能够增加炉后门的整体强度和钢度,而且还加大了门板与空气交换接触面积,使冷热形成对流,提高了散热效果。并且在各凸条3内布置有相连通的冷却管4,冷却管4一端接冷却气源,另一端接放气管。所述的冷却管4的公称直径为6mm,并且相邻两冷却管4之间通过铜管5接头相连,形成蛇形冷却通道。而所述的冷却气源可采用炉后门驱动气缸的回气,即可将气缸回气电磁阀的放气口与冷却管4相连通。
当炉后门开门时,气缸的活塞杆回缩把一头腔内气体压出电磁阀,使压缩空气沿冷却管4上下冷却,直到从放气管把热量带出门板本体1;当关门时,活塞杆另一头气缸里的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也被推进冷却管4对炉后门进行冷却,通过不断气冷从而能够起到避免炉后门受热而发生变形的作用。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90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