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速器的机械式分离轴承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1763.7 | 申请日: | 201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1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刘邦亚;张代明;张兴江;夏杨进;王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1/12 | 分类号: | F16D11/12;F16H5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276***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机械式 分离 轴承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具体涉及控制变速器与离合器的接合和分离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手动变速器机械式分离轴承与离合器的接合形式多为非常接触形式,该种接合形式存在以下缺陷:
1、踩下离合器踏板时,分离轴承与离合器接触,由静止突然转为高速运转,对分离轴承冲击大,破坏分离轴承内部润滑油膜,容易导致分离轴承早期失效;
2、踩下离合器踏板时,分离轴承与离合器分离指接触瞬间容易产生刮擦异响声。
为改变以上两种缺陷,现有的方法有:
1、调整离合器拉索行程,使分离轴承与离合器常接触。这种方式存在问题是:无法通过调整拉索行程将轴向力准确控制在50~150N范围内,可能导致两种结果:1)没有实现分离轴承的常接触,前面提到的两种缺陷仍然存在;2)轴向力过大,对离合器造成额外的损伤。
2、将离合器拉索改为液压控制。其存在的问题是:涉及到的改动过大,成本大大增加。
3、在离合器踏板上增加扭转弹簧来为分离轴承提供轴向力。其存在的问题是:扭转弹簧不易控制,涉及环节过多,不一定能实现分离轴承的常接触,前面提到的两种缺陷仍然会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速器的机械式分离轴承控制系统,以实现分离轴承始终随离合器一起同步运转,即常接触形式;使分离轴承的寿命得以加长;杜绝分离轴承与离合器分离指接触瞬间由于运转不同步而产生的刮擦异响声,改善变速器和离合器连接部位的声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速器的机械式分离轴承控制系统,包括变速器前壳体、分离轴承拨叉和分离轴承,其改进在于:在所述变速器前壳体与分离轴承拨叉之间设置分离轴承预压弹簧,该分离轴承预压弹簧向分离轴承方向压住分离轴承拨叉,使分离轴承始终与离合器的分离指贴合在一起,即实现两者的常接触,一起同步运转。
进一步,在所述变速器前壳体上设置分离轴承预压弹簧安装罩,分离轴承预压弹簧装在分离轴承预压弹簧安装罩中。分离轴承预压弹簧安装罩的作用是为分离轴承预压弹簧提供安装座,这就保证了在任何过程中分离轴承预压弹簧都不会产生轴向和径向的晃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变速器前壳体和分离轴承拨叉间增加一个预压弹簧,并在变速器前箱体和分离轴承拨叉部位增加了弹簧的安装和定位部位,实现了分离轴承始终随离合器一起同步运转,即常接触形式;同时使分离轴承的寿命得以加长;并且杜绝了分离轴承与离合器分离指接触瞬间由于运转不同步而产生的刮擦异响声,改善了变速器和离合器连接部位的声品质。
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零部件制造容易,安装简单,便于控制,不会对离合器造成任何额外的损伤。使用很低的成本就能实现机械式分离轴承的长寿命和改善离合器和变速器连接部位的声品质,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系统包括变速器前壳体1、分离轴承预压弹簧安装罩2、分离轴承预压弹簧3、分离轴承拨叉4和分离轴承5。变速器前壳体1上设置分离轴承预压弹簧安装罩2,分离轴承预压弹簧3一端装在分离轴承预压弹簧安装罩2中,另一端向分离轴承5方向压住分离轴承拨叉4。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的工作原理为:
当将变速器总成安装于发动机上时,由于离合器6的分离指和变速器前壳体1间的轴向距离是固定的,使分离轴承预压弹簧3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提供一个初始的轴向压力给分离轴承拨叉4,分离轴承拨叉4带动分离轴承5,使分离轴承5的端面和离合器6的分离指始终贴合在一起,即实现了常接触,保证了分离轴承5始终与离合器6同步运转。当踩下离合器踏板时,分离轴承拨叉4带动分离轴承5向离合器6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分离轴承预压弹簧3的压缩量减小,提供给分离轴承拨叉4的轴向压力也相应减小,但即便将离合器踏板踩到底后,分离轴承预压弹簧3仍处于压缩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17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