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艾灸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38760.8 | 申请日: | 201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0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黄儒德;刘慧荣;吴焕淦;郭欣欣;崔云华;丰晓溟;吴璐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艾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艾灸器。
背景技术
针灸概述: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又称艾灸。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灸治病症约在二百种左右,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安全可靠,极少副作用,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常用传统灸法的不足:灸法的种类主要有悬灸法、隔物灸法;温针灸法;艾灸器灸法等等。这些灸法的弊端在于或操作不便,需要手持艾条或者借助针刺进行;或存在安全隐患,有艾条掉落灼伤皮肤的危险;或卫生欠佳,所借助的艾灸器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存在传播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可能,等等。
市场上有一些经过改进的现代化灸疗仪器出现,但大多数是以光电的方法为主,向纯物理疗法靠拢,与传统用艾作热源的灸法产生的药物和热源的复合作用不同。而现有的温灸架、温筒器、温灸盒相对做工简单粗糙,使用不便或有局限,这些不方便、不安全、不卫生直接阻碍了艾灸这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传统疗法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艾灸器(即改进后的艾灸器),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艾灸器,包括支架和艾灸罩,所述支架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上的竖向滑杆、滑动套接于所述滑杆外的滑块传动机构、呈斜向的支杆和艾灸罩,所述支杆包括相互铰接的下支杆和上支杆,所述滑块传动机构的中部与下支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杆的上端和艾灸罩经可调节艾灸罩位置的连接件连接;所述滑块传动机构上还设有定位件。
较佳的,所述艾灸罩包括隔热外罩和设于隔热外罩内的艾条网垫。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外罩包括一体成型的环状下侧壁和与环状下侧壁连接的喇叭形上侧壁,所述环状下侧壁的上口边缘与喇叭形上侧壁的小口端边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艾条网垫包括圆形底座网垫、垂直于圆形底座网垫的第一环状上侧壁和位于第一环状上侧壁外且垂直于圆形底座网垫的第二环状上侧壁,所述第一环状上侧壁和第二环状上侧壁的上端经与圆形底座网垫平行的第一圆环状网垫连接,所述第二环状上侧壁的下端与圆形底座网垫不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艾条网垫还包括设于喇叭形上侧壁内且与其配套的喇叭形网垫,所述喇叭形网垫的小口端边缘与第二圆环状网垫的外边缘连接;所述第二圆环状网垫设于第一圆环状网垫之上并与第一圆环状网垫平行。
较佳的,所述第一圆环状网垫、第二圆环状网垫、第一环状上侧壁、第二环状上侧壁和圆形底座网垫的中心轴重合。
较佳的,所述隔热外罩和设于隔热外罩内的艾条网垫之间经螺钉连接。
较佳的,所述滑块传动机构为中空的圆筒状;所述定位件为定位螺栓。
较佳的,所述可调节艾灸罩位置的连接件为可挠性的金属管。
较佳的,所述艾灸罩还包括与隔热外罩活动连接的上盖;所述上盖包括顶壁和与顶壁垂直连接的环状侧壁,所述环状侧壁的下端边缘位于第二圆环状网垫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杆的上端和可挠性的金属管之间还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上支杆的上端铰接,另一端与可挠性的金属管的一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后的艾灸器具有如下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未经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87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