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消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38515.7 | 申请日: | 201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06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涛;冯延勇;张飞;张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6 | 分类号: | F01N1/06;F01N1/24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消音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消音器,尤其是消音器的焊接组合。
背景技术
摩托车消声器是一种允许气流通过而衰减噪声的装置,是摩托车上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消声器性能的好坏不仅影响摩托车噪声的大小,而且对发动机的功率、油耗、扭矩等性能都有较大影响。目前的消音器不能同时满足对k10发动机功率、扭矩、油耗、噪音大小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满足消音器对k10发动机功率、扭矩、油耗及噪音大小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消音器焊接组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消音器,包括消音管,所述消音管内部被两组隔板分割成三个空腔,分别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居两边,第三腔室居中间,其特征在于,前后依次连接的排气管、前触媒、导管I、连接管、后触媒依次顺序穿过三个腔室后后触媒开口位于第一腔室,第一辅助导管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辅助导管连通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一排气尾管将第三腔室和大气连通,其中,保证第一腔室容积大于第二腔室容积,第二腔室容积大于第三腔室容积;尾气从发动机出来后经过排气管、前触媒、导管I、连接管、后触媒进入第一腔室,在进入第一腔室前,尾气流经的导管管径经过两次膨胀可有效的降低了废气的气流速度,减少因气流产生的涡流冲击造成的能量损耗也可以降低气流再生噪声,尾气经过后触媒后进入消音器内部的三个腔室然后排出大气;控制消音器内部三个腔室的比例,保证第一腔室容积>第二腔室容积>第三腔室容积,同时要适当的增加第一腔室的容积,减小第三腔室容积,可以降低气流的脉冲性,使气流参数有充分的平衡空间,两者结合可有效减少消音器对发动机功率和扭矩的损失。
所述消音管内壳与外壳之间充满玻璃纤维等消声材料,可吸收高频部分的噪音,而两个隔板将消音器分成三个腔室则有效的降低了低、中频部分的噪音,两者的结合有效的降低了发动机的噪音。
所述排气管管径为φ22mm,所述导管I的直径为φ25mm,所述连接管的直径为φ28mm,尾气在进入第一腔室前由排气管管径由φ22mm增大到φ25mm,再增大到φ28mm,管径的两次膨胀有效的降低了废气的气流速度,减少因气流产生的涡流冲击造成的能量损耗也可以降低气流再生噪声。
所述第三腔室长度在60mm~70m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经过重新设计的消音器能满足消音器对k10发动机功率、扭矩、油耗及噪音大小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图中: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第三腔室,21排气管,22前触媒、23导管I,24连接管,25导管II,26后触媒,31第一辅助导管,32第二辅助导管,33排气尾管,4消音管,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
一种摩托车消音器,包括消音管4壳体,消音管内部被两组隔板5分割成三个空腔,分别为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和第三腔室13,第三腔长度在60mm~70mm之间。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居两边,第三腔室居中间,第一空腔靠近发动机端,第二空腔为与最外侧,三个空腔形成气流的流通通道。气流通道包括前后依次连接的排气管21、前触媒22、导管I23、连接管24、导管II25、后触媒26依次穿过三个腔室后后触媒26的开口位于第一腔室11内,其中的前触媒22位于第一腔室11内,导管I位于横跨第三腔室,连接管为弯管且位于第二腔室内,导管II位于第三腔室内。后触媒横跨第三腔室和第一腔室,且开口位于第一腔室内,完成第一阶段的布管工作。其中尾气在进入第一腔室前由排气管管径由φ22mm增大到导管I的φ25mm,再增大到连接管的28mm,管的两次膨胀有效的降低了废气的气流速度,减少因气流产生的涡流冲击造成的能量损耗也可以降低气流再生噪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未经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85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