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34149.8 | 申请日: | 2012-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37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秦正斌;赵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正斌;赵玲玲 |
主分类号: | B62J17/00 | 分类号: | B62J17/00;B62J17/08;B62J1/00;B62K11/00;B62K5/0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中***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嵌入式 串列 双座 封闭 摩托车 车体 结构 | ||
1.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主要由底盘、左侧车体、右侧车体、前舱前壁(9)、前风挡(3)、后舱后壁(41)、后风挡(44)、车顶篷(54)、前座椅(45)、后座椅(39)、前叉(14)、后叉(31)、前轮(18)、后轮(35)以及左右辅助支撑轮(30)构成其特征主要在于:
左前柱(8)、左中柱(16)、左后柱(99)下端依顺序固定在底盘的左侧,它们的上端连接在顶篷左纵梁(100)上,右前柱(2)、右中柱(50)、右后柱(46)下端依顺序连接在底盘的右侧加强纵梁(106)上,它们的上端连接在顶篷右纵梁(101)上,由前舱前壁(9)和前风挡(3)构成的前车壁固定在左前柱(8)、底盘前缘、右前柱(2)和上顶篷前框条(1)围成的框中,右前侧壁(4)及其上方的右前侧窗(51)构成的右前侧车体固定在由右前柱(2)、底盘右侧边、右中柱(50)及顶篷右纵梁(101)前部围成的框中,由后风挡(44)和后舱后壁(41)构成的后车壁固定在左后柱(99)、底盘后平台后缘、右后柱(46)和顶篷后框条(48)围成的框中,左后侧壁(102)及其上方的左后侧窗构成的左后侧车体固定在由左后柱(99)、底盘左侧边、左中柱(16)及顶篷左纵梁(100)后部围成的框中,中部支撑横梁(5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中柱(16)和右中柱(50)的中部,前座椅(45)固定在中横梁(52)上,由此围合构成以前座椅(45)为隔断而形成的前后相连且互相独立,前舱门洞(15)开口在左侧、后舱门洞(47)开口在右侧的两个乘员舱,前、后两个乘员舱均呈半包围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其特征还在于:底盘的中部平直段的前部设置有地台(2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座基座(96)前缘通过支撑杆(69)固定在地台(23)上,前座基座(96)的后半部固定在中部支撑横梁(52)上,前座椅(45)固定在前座基座(96)上,并且将车内分隔成前高、后低两个独立的乘员舱,前座椅(45)的下底面比后座椅(39)坐垫的上表面高10cm——30cm,前座椅(45)下空间和后座椅(39)腿部空间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其特征还在于:前座椅(45)也可通过支撑杆(69)直接固定在底盘横杆(24)或左右外纵辅梁(20)上,由支撑杆(69)支撑而形成的前座椅(45)下部空间与后座腿部空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其特征还在于:当采用燃油发动机驱动,链轮传动时,发动机(56)纵置于地台下舱室(21)内,发动机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轴(58)延伸至距地台下舱室(21)左侧壁2cm——5cm处,其顶端固定有前链轮(57),发动机动力传递到前链轮(57)上,再由链条(59)将动力传送到后部的中继链轮(61)上,驱动链轮(63)与中继链轮(61)同轴,驱动链轮(63)再通过链条将动力传递至后轮链轮(6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其特征还在于:当采用燃油发动机驱动,传动杆传动时,发动机(56)可以横置,由发动机动力输出轴输(58)出的动力由设置在底盘下的传动轴(70)将动力传递到位于底盘后部的万向节(71)上,驱动轴(70)一端连接在万向节(71)动力输出轴上,另一端连接在后车轮蜗杆驱动装置(74)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其特征 还在于:采用双主梁时,左主梁(55)和右主梁(68)之间有连接横杆(24)支撑连接,主梁的后部可与主梁中部同平面,后部平直主梁上安装有后座椅支撑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其特征还在于:左前柱(8)、车篷左纵梁(100)、左后柱(99)以及底盘左侧加强梁(105)可以融合成左圆环形框,右前柱(2)、车篷右纵梁(101)、右后柱(46)以及底盘右侧加强梁(106)也可以融合成右圆环形框,左圆形框和右圆形框之间有若干横梁支撑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正斌;赵玲玲,未经秦正斌;赵玲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414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实现不规则安装的LED灯串
- 下一篇:硅胶滚轮版面去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