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发动机气缸盖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31093.0 | 申请日: | 2012-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5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 发明(设计)人: | 钟野;肖翔;刘祖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F02F1/36;F01L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10 | 代理人: | 王珂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发动机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发动机气缸盖。
背景技术
气缸盖的作用是密封气缸套并与活塞共同形成燃烧空间,承受较大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目前,国内大多数柴油机喷油系统简单,喷油压力低,使得柴油雾化效果差,燃烧不充分,导致功率低下,燃油消耗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匮乏,节能环保型发动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欧洲以及美国乘用车油耗以及CO2排放限制法规的出台,使得发动机的排放和油耗已成为现代发动机设计的焦点问题。国内多数缸盖仍采用铸铁材料,由于体积、重量较大,导致油耗以及CO2排放超标,难以满足现代发动机的排放法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一款新型的气缸盖结构,比较主流配置的是采用高压共轨系统,配合合理的气道,实现合理的涡流比,最终达到低排放的目的,来满足现代高性能柴油机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柴油发动机气缸盖,以克服现有气缸盖结构体积大,采用铸铁材料,压缩比偏低,热效率低,升功率偏低,油耗高,发动机噪声大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柴油发动机气缸盖,包括铝合金气缸盖体,所述气缸盖体的底端均匀分布四组气道,相邻两组气道之间设有两个冷却水孔,冷却水孔的上方设有取气孔,每组气道的上方设有上油道,每组气道由两个进气道和两个排气道构成,两个进气道均设置于两个排气道的上方,两个排气道的下方设置有回油通道,两个进气道和两个排气道围成的区域中部设有喷油器安装孔,气缸盖体的两个侧壁上各设有两个主油道,两个侧壁上相对应的两个主油道之间通过纵向油道连通。
气缸盖体顶端均匀分布有若干液压间隙调节器孔和凸轮轴颈供油道,所述液压间隙调节器孔和凸轮轴颈供油道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纵向油道连通。
气缸盖体顶端的一侧设有四组电热塞孔、螺旋气道和切向气道,每组电热塞孔、螺旋气道和切向气道与每组气道位置相对应,其中螺旋气道和切向气道分别与每组气道中的两个进气道连通。
所述进气道和排气道的内部分别设置有进气门和排气门,每组气道的进气门和排气门相对于缸心的布置尺寸坐标为IN1(-22.4,-12.1),IN2(17.7,-18.3),E1(-14,22.5),E2(20.2,17.2),其中x沿缸盖长度方向,y沿缸盖宽度方向,进气门喉口直径为φ25.2mm,排气门喉口直径为φ23.2mm。
所述进气门、排气门中心线连线距气缸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4mm,进气门、排气门垂直缸盖底面呈斜梯形布置。
气缸盖体的底板上靠近左侧壁处设置有回型槽。
所述冷却水孔的直径为6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气缸盖采用双顶置凸轮轴、滚子摇臂、液压间隙调节器结构,每缸4气门,结构紧凑,保证了配气机构的刚度和传动的有效性;液压间隙调节器的采用消除了气门间隙,降低了由于配气机构产生的噪声。
2、采用铝合金材料,传热能力强,质量轻,有效提高了压缩比,有效降低发动机油耗和CO2排放。
3、每缸4气门,切向气道与螺旋气道的结合的使用,满足了整机要求的流量系数和涡流比要求,使进气更充分,燃烧更完全,降低了燃油消耗率,使排放更加环保。
4、与同缸径柴油机相比,此进气系统,可以使气门流通面积增加15%左右,使换气损失或泵气损失减少,充气效率提高,可以更为有效地组织油气混合和燃烧,由于喷油器垂直布置于缸心,使气门流通面积增加,更具有优越的扭矩特性和排放特性。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柴油发动机气缸盖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柴油发动机气缸盖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柴油发动机气缸盖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柴油发动机气缸盖的气门布置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柴油发动机气缸盖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柴油发动机气缸盖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柴油发动机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10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