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升降机下行防撞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29670.2 | 申请日: | 2012-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1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洪浩;王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频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 地址: | 201613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机 下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机,特别涉及一种升降机下行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升降机下行防撞装置由于具有诸多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升降机领域。现有的升降机下降到达下限位或检测到下部有物体阻挡时,可自动停止下降动作。因此,有效地保护了下方物体的安全和升降梯的运行安全。
现有技术中的下限位、防撞装置有以下几种结构:
第一、采用槽型杆方式制作,一端为铰支点,另一铰端为下坠检测点。这种连接方式结构及加工较为简单,但对下方检测有较大盲区,只能检测到下坠端的物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第二、采用四个角安装弹簧方式连接,在检测板四个角都安装一连接弹簧。这种结构易引发错误信号,当升降梯下降在中间位置停止时,弹簧会上下弹动,从而错误的促发信号,另外当只有某个角落碰到物体时,检测板的机械部分容易卡住。
第三、采用双斜杆连接结构,因为结构原因,防撞检测板未覆盖下方所有空间,存在检测盲区。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1010202040.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撞装置1。如图1所示,该防撞装置1包括一底架13以及在底架13下的防撞检测板11;在底架13和防撞检测板11的后侧两顶端分别安置相同的滚轮槽131;在所述的滚轮槽131上安置一滚轮122;在底架13和防撞检测板11的一侧上分别由两杆组成的剪叉杆12;剪叉杆12的中间是连接两杆的剪叉轴121;所述的剪叉杆12的一端与滚轮122相连,剪叉杆12的另一端与对角的底架13一端的固定板132或者防撞检测板11的一端相连;在所述的底架13的下方两侧还各安置一个检测开关座14;在所述的检测开关座14上安置各一检测开关141;所述的检测开关141与一安置在剪叉杆12上的挡板123相联动。
因此,专利中的防撞装置1不会造成机械结构的卡组现象,检测板11也能够完全覆盖升降梯下方空间,能够完全的检测到下方的异物。但是,专利中的防撞装置1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滚轮滑出槽的问题。由于滚轮槽131的内边缘没有阻挡物,在底架13和防撞检测板11因防撞检测板11的自由下垂而处于伸展状态时,滚轮122滑动至滚轮槽131的内边缘。此时需依靠图1中的固定板132上的限位板1321阻挡住剪叉杆12以防止滚轮122滑出滚轮槽131。由于剪叉杆12多次地抵迫,限位板1321缓慢向下摆移,因此存在着滚轮122滑出槽的风险。
第二,底架和防撞检测板的调平行问题。在防撞装置1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调节两个限位板1321的角度,以便使得底架11和防撞检测板13之间相互平行。由于角度的调整比长度的调整更为困难而且准确度也不高,限位板1321容易在多次的调整中,因金属的疲劳从固定板132上撕裂扳断。
因此,开发一种使用安全、拆卸方便、能够防止滚轮从滚轮槽中滑出并且能够较好的保持底架和防撞检测板平行的防撞装置尤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机下行防撞装置的滚轮容易从滚轮槽中滑出的缺陷,提供一种升降机下行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能够防止滚轮从滚轮槽中滑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升降机下行防撞装置,其包括数个轨道、位于每一轨道中的滚轮和与该滚轮相连接的剪叉杆,其特点在于,该些轨道中至少一个轨道的内边缘处设有用于防止该些滚轮脱离该些内边缘的阻挡部件。
较佳的,该些滚轮抵迫于该些阻挡部件时,该防撞装置中的底架的下表面和该防撞装置中的防撞检测板的上表面相互平行。
较佳的,该些阻挡部件与该些轨道的内边缘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
较佳的,该些轨道均具有一轨道槽,该些滚轮位于该些轨道槽中,该些阻挡部件连接于该些轨道槽的内边缘上。
较佳的,该些阻挡部件为长方体,该些阻挡部件和该底架的下表面之间的缝隙小于滚轮的直径,该些轨道槽和该些阻挡部件之间的缝隙小于滚轮的宽度。
较佳的,每一阻挡部件的与滚轮相接触的表面为一与该滚轮的外表面相互匹配的形状。
较佳的,该些阻挡部件的上边缘与该底架的下表面相连接。
较佳的,该些阻挡部件的材质为金属或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频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微频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96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