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凸轮轴衬套及具有该凸轮轴衬套的凸轮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8701.2 | 申请日: | 2012-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0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政;赵永峰;牛少松;苏辉;刘祥宇;郭兴利;李伟;李承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9/10 | 分类号: | F01M9/10;F01L1/047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轮轴 衬套 具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凸轮轴衬套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凸轮轴衬套的凸轮轴。
背景技术
凸轮轴齿轮作为汽车的主要构件,其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凸轮轴齿轮进行润滑,以避免其在运行过程中干摩擦而导致的损耗。由于机油在低温时粘度大,容易出现润滑不良,同时由于其本身灰铁的特性,在较短时间内会出现快速异常磨损,由于凸轮轴齿轮与机油泵齿轮啮合,凸轮轴齿轮磨损后无法带动机油泵传动轴旋转,导致机油泵无法正常泵油,形不成有效机油压力,润滑油路中断,使整个发动机润滑系统无法工作。而缺少润滑油的发动机,各个摩擦副中的部件直接接触,巨大的压力、高频次的接触,将使这些部件温度急剧升高,甚至融化、零部件失效,最终将导致发动机的报废。现有的凸轮轴结构中,其包括轴体、在轴体上顺次设有链轮轴颈、轴承、凸轮轴齿轮,在轴承上套装设有凸轮轴衬套,链轮轴颈上安装设有链轮,为实现链轮的润滑,在凸轮轴衬套上设有一个油孔、与油孔连通的凸轮轴的本体上设有链条润滑槽,润滑油通过主油道进入到凸轮轴衬套内,经链条润滑槽向链轮轴颈上泵油,以实现对链轮的润滑效果。采用该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对链轮的润滑作用,但不能实现对凸轮轴齿轮的润滑作用,致使凸轮轴齿轮与机油泵齿轮啮合时,会出现凸轮轴齿轮的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凸轮轴衬套,通过该凸轮轴衬套,可实现对凸轮轴齿轮的润滑,有效的避免了凸轮轴齿轮处的磨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凸轮轴衬套,包括本体、贯通本体的油孔、设置在本体上与油孔连通的链条润滑槽,在本体上设有与油孔连通的凸轮轴齿轮润滑槽。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沿本体的周向设有与油孔连通的油槽,所述的链条润滑槽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与油槽连通。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链条润滑槽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平行设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一种凸轮轴,包括轴体,在轴体上顺次设有链轮轴颈、轴承、凸轮轴齿轮,在轴承上套装设有凸轮轴衬套,所述的凸轮轴衬套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所述的润滑油经主油道进入油孔,并经链条润滑槽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分别泵送至链轮轴颈和凸轮轴齿轮。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沿凸轮轴衬套的本体周向设有与油孔连通的油槽,所述的链条润滑槽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与油槽连通。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链条润滑槽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平行设置。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由于增设了凸轮轴齿轮润滑槽,润滑油通过该润滑槽可直接泵送至凸轮轴齿轮处,使凸轮轴齿轮与机油泵齿轮啮合过程中得到充分润滑,有效的避免了凸轮轴齿轮处的啮合磨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凸轮轴衬套;2、本体;3、油孔;4、链条润滑槽;5、凸轮轴齿轮润滑槽;6、油槽;7、轴体;8、链轮轴颈;9、凸轮轴齿轮;10、主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由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凸轮轴衬套1,其包括本体2、贯通本体2的油孔3,沿本体2的轴向设有与油孔3连通的油槽6,在本体2上平行设有与油槽6连通的链条润滑槽4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5,链条润滑槽4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5具有相反的朝向。
实施例二
由图2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凸轮轴,图中示出了凸轮轴与机油泵主油道10的连接关系,由图中可以看出,凸轮轴包括轴体7,在轴体7上顺次设有链轮轴颈8、轴承、凸轮轴齿轮9,在轴承上套装设有凸轮轴衬套1,该凸轮轴衬套1具有实施例一所示结构,由图中可以看出,链条润滑槽4具有向链轮轴颈8的延伸方向,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5具有向凸轮轴齿轮9的延伸方向。
在使用时,润滑油由主油道10按图中箭头方向,通过油孔3进入到凸轮轴衬套1内,并经油槽6分两路分别流入链条润滑槽4和凸轮轴齿轮润滑槽5中,并最终泵送至链轮轴颈8和凸轮轴齿轮9处,以实现对链轮和凸轮轴齿轮9工作过程中的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8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