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矩阵太阳能开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7397.X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9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沈雁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雁茜 |
主分类号: | F24J2/08 | 分类号: | F24J2/08;F24J2/46;F24J2/51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戴晓翔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矩阵 太阳能 开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矩阵太阳能开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太阳能加热较多的为太阳能热水器,其大多采用集热板对太阳能进行收集,并对集热板内的水进行加热,这种结构太阳能收集率不高,并且集热板的温度不高,导致加热速度慢,水温不高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矩阵太阳能开水器,聚集太阳光对吸收器进行加热,升温迅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矩阵太阳能开水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多个开水单元,其特征是每个所述的开水单元包括聚光镜,所述聚光镜的聚光处设有太阳能吸收器,所述的太阳能吸收器外围设有保温圈,太阳能吸收器中间开有热水通道;所述的各热水通道的一端连通进水管,另一端连通出水管。聚光镜将光聚集至吸收器,太阳能利用率高,致使吸收器温度迅速上升,并保温效果好,热量浪费率低,吸收器对热水通道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冷水加热至开水,加热效率高,各个开水单元相互连通,使得加热效果递增,适用于较大热水需求量的工程使用。
作为上述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含以下附加技术特征或这些特征的任意组合:
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有对应的多根,每对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并联多个开水单元,所述的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汇总至一总进水管和一总出水管,加热效率高,水流顺畅。
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并列设置呈矩形状,所述的开水单元均布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排布紧密有序,空间利用合理。
所述的总进水管上装有电磁阀,所述的热水通道上段为开水保开段,即需要一定长度的水管,用于缓冲热水,所述的总出水管末端连通一带出口的储水箱。
所述的保温圈与太阳能吸收器间隙设置,所述的保温圈为“C”型曲面形状,曲面相对平面表面积更大,保温效果更好。
所述的太阳能吸收器材质为耐高温材料,具体可为一金属件,热吸收率高,并且传热效果好。
所述的聚光镜为凸镜或菲涅尔透镜,此两种聚光镜聚光效果好。
所述的聚光镜直径为100mm-500mm,此长度区间适合批量生产,复核市场需求。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矩阵太阳能开水器,矩阵式结构,将各开水单元的热水汇集,适用于较大热水需求量的工程使用,并且聚光镜将光聚集至吸收器,太阳能利用率高,致使吸收器温度迅速上升,保温效果好,热量浪费率低,吸收器对过水通道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冷水加热至开水,加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开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太阳能吸收器、2-聚光镜、3-保温圈、4-热水通道、5-进水管、6-出水管、7-开水保开段、8-开水单元、9-储水箱、10-总进水管、11-总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一种矩阵太阳能开水器,包括进水管5、出水管6和多个开水单元8,每个所述的开水单元8包括聚光镜2,所述聚光镜2的聚光处设有太阳能吸收器1,所述的太阳能吸收器1外围设有保温圈3,太阳能吸收器1中间开有热水通道4;所述的各热水通道4的一端连通进水管5,另一端连通出水管6。
所述的进水管5和出水管6有对应的多根,每对进水管5和出水管6上并联多个开水单元8,所述的各进水管5和出水管6分别汇总至一总进水管10和一总出水管11。所述的进水管5和出水管6并列设置呈矩形状,所述的开水单元8均布在进水管5和出水管6之间。所述的总进水管10上装有电磁阀,所述的热水通道4上段为开水保开段7,所述的总出水管11末端连通一带出口的储水箱9。所述的保温圈3与太阳能吸收器1间隙设置,所述的保温圈3为“C”型曲面形状。所述的太阳能吸收器2材质为耐高温材料。所述的聚光镜2为凸镜或菲涅尔透镜。所述的聚光镜2直径为100mm-5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雁茜,未经沈雁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73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