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检测的基于核酸适配子的分子印迹膜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4331.5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29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刘素;黄加栋;颜梅;于京华;葛慎光;邢宪荣;廉文静;崔敏;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G01N27/416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2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海产品 有机 砷化物 检测 基于 核酸 配子 分子 印迹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测试电化学变量分析材料的生物化学电极,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检测的基于核酸适配子的分子印迹膜电极。
背景技术
海产品砷污染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与陆地生物不同,海洋生物普遍具有较强的砷富集能力,鱼类、贝类、海藻等人类经常食用的海产品中均含有较高浓度的砷。海产品中的砷主要以有机砷化物的形态存在(如甲基胂酸、甲基亚胂酸、砷糖、砷胆碱等),约占总砷的95%左右。目前,砷糖和砷胆碱的毒性尚未被证实,但甲基亚胂酸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细胞和生殖毒性,而甲基胂酸可造成DNA损伤。近年来,海产品砷超标的事件屡次见诸报端,使公众对海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产生了怀疑,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因而,控制并监测海产品中砷含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对海产品中砷含量都有严格限制,我国海产品中的砷主要采用GB/T 5009.1-2007《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中规定的银盐法和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进行检测。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是我国海产品中砷检测的主要方法,此方法仅能测定无机砷和总砷含量,不能检测有机砷化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化学分析法、光谱法、色谱法、质谱法和联用技术等先进的仪器测定方法逐步被应用于砷检测。其中,色谱技术可以准确分离海产品中的有机砷化物,但检测灵敏度不尽如人意;质谱法和联用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能够准确测定海产品中各种有机砷化物的含量,但这两种方法所需仪器昂贵,且样品前处理极为复杂,实用性不高。由此可见,目前急需建立一种简便、可靠且高特异性的针对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的检测方法,以保障海产品的食用安全。
现在很多领域都在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不同用处的电极,中国专利申请号5510425、9952560.1、00170620.0和 0756252.5中披露的就是这种丝网印刷电极。但尚未见到由丝网印刷技术制成的真正用于产业化的一次性用于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检测的基于核酸适配子的分子印迹膜电极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方便、成本低廉、携带方便的用于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检测的基于核酸适配子的分子印迹膜电极。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检测的基于核酸适配子的分子印迹膜电极,包括电极基片,电极基片上印制或粘贴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第一电极基体、第二电极基体和第三电极基体;第一电极基体由工作电极通过第一电极连线与第一接线端子相连成一体;第二电极基体由对电极通过第二电极连线和第二接线端子相连成一体;第三电极基体由参比电极通过第三电极连线和第三接线端子相连成一体;所述第一电极连线、第二电极连线及第三电极连线表面均涂覆一层聚碳酸酯,所述工作电极为正七边形,所述对电极围绕在工作电极外面一侧的缺少相邻三边的正七边形结构,参比电极为围绕在工作电极外面另一侧,工作电极表面涂覆有反应层,所述反应层由通过表面修饰技术固定在工作电极上的能与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发生特异分子识别生化反应的核酸适配子分子印迹聚合物组成。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上盖,所述上盖覆盖在整个电极的最上面,所述参比电极、工作电极、对电极、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及第三接线端子暴露在外边。
进一步地,电极基片材质为聚氯乙烯,且为片材,长为75mm,宽为2mm,厚为0.5mm。进一步地,工作电极中设有一与工作电极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的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 由于使用丝网印刷电极,其电极拆换简便、小型化、易携带、可以一次性使用。
2. 反应层是由用表面修饰技术固定在工作电极上,通过固定化材料的配比调整,使制得的分子印迹膜电极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明显,室温下使用即可。
7. 制备方法简单,性能稳定,电极的重复性好,适用于海产品中有机砷化物检测生物传感器产业化的实际应用。
4. 由于丝网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制作电极的工艺成本降低,适于产业化中价廉的要求,这有利于制成一次性产品,方便客户使用。
5. 丝网印刷技术不受承印物大小和形状的限制,其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使其在制作电极时不受形状、大小等限制,制成不同规格的分子印迹膜电极产品,丰富产品种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43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