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式焦炉炉顶立火道观察孔在线实时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2867.3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5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叶俊林;胡海东;吴海福;胡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科海龙华工业自动化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J5/02;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李桂玲;杜国庆 |
地址: | 10001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焦炉 炉顶 道观 在线 实时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式焦炉炉顶立火道观察孔在线实时监测装置,通过在红外测温镜片前增加一个延伸管,延伸管的管孔与观察孔盖密封,保证了炉内灰尘不会沿延伸管管孔上升污染镜片,进而保证了红外探头测温的准确性。
背景技术
焦炉的自动测温由于环境条件差而长期得不到有效地解决,目前还都采用人工用红外仪巡回采集,存在劳动强度大,采集不准确的问题。由于人工检测的随意性,检测点的不确定性等诸多问题,人工采集的数据一般无法定量分析,不容易看出趋势,为炼焦炉的自动化生产和提高炼焦的质量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实际的操作中,如要实现炼焦炉的在线测量的方式,可以采用热电偶或红外线测量温度,热电偶要插入炼焦炉内,热电偶贵重且易损不具实用性;而红外线测温要解决镜头易脏污造成测量误差大,以及环境温度变化大影响测量精度问题。同时,在信号传输方式方面,焦炉炉顶很难敷设线缆,因此有线不具实用性,而目前的水平有用光缆测温、总线传输的,也只是做过实验,没有推广,其问题是只能在靠近炉顶轨道的观测孔用,其它位置无法敷设线缆,同时需要气体吹扫,不具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无线式焦炉炉顶立火道观察孔在线实时监测装置及其无线传输方法;通过在红外测温镜片前增加一个延伸管,延伸管的管孔与观察孔盖密封,保证炉灰不会污染镜片,通过在电池旁並接储能电容的方式提高瞬间发射功率,以及电路间歇工作的方式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实现焦炉炉堂内在线红外测温和无线传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式焦炉炉顶立火道观察孔在线实时监测装置,包括焦炉炉顶立火道观察孔和观察孔盖,观察孔盖盖住火道观察孔,在观察孔盖上设有炉温测量透孔,其中,在所述测量透孔向炉内方向连接设置有一个延伸管,延伸管与测量透孔的孔壁密封;在所述测量透孔向炉外方向连接设置有一个红外传感器安装机构和温度信号传输电路,所述红外传感器安装机构包括一个金属连接管,金属连接管与测量透孔垂直密封连接,在金属连接管的管孔中高于观察孔盖的位置设置有光学玻璃,光学玻璃平面周边紧贴金属连接管,并与金属连接管孔壁密封连接,在光学玻璃之上设置有红外测温传感器,红外测温传感器与金属连接管之间设置有隔热套,红外测温传感器的信号输出连接温度信号传输电路。
所述延伸管是不锈钢管。
所述延伸管是长度至少为500mm的不锈钢管。
所述光学玻璃是无色平光隔热光学玻璃。
所述隔热套是高度至少为50mm的聚四氟材料隔热套。
所述温度信号传输电路包括红外测温传感器芯片、信号放大器、A/D转换器、单片机,红外测温传感器所测得信号经放大器和A/D转换器传入单片机,再经单片机接口电路输出。
所述温度信号传输电路包括电源电路、红外测温传感器芯片、信号放大器、A/D转换器、单片机、无线芯片和天线,电源电路是电池,红外测温传感器所测得信号经放大器和A/D转换器传入单片机,单片机将信号数据以8至10个字节为一个数据包进行打包,数据包经无线芯片和天线发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与观察孔盖密封连接的延伸管,以及在延伸管上与之密封的光学玻璃,光学玻璃周边紧贴金属连接管,使光学玻璃表面温度与观察孔盖的温度接近,保证了炉内灰尘不会沿延伸管管孔上升污染镜片以及在光学玻璃表面粘上炉内高温产生的油污,进而保证了红外探头测温的准确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一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信号传输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有无线传输的红外信号传输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科海龙华工业自动化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科海龙华工业自动化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28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