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极弯分离钳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21161.5 | 申请日: | 2012-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8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周钰林;郑柏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庐康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30 | 代理人: | 曹绍文 |
| 地址: | 31150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双极弯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手术钳,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双极弯分离钳。
背景技术
常用的弯分离钳通常是不带电的或只带一极电。不带电的弯分离钳使用比较麻烦,在作组织分离时如遇出血就要换手术器械,不但增加出血量而且延长手术时间。单极弯分离钳操作中只能以单极工作,使用中不可避免的要设置负极板,负极板一般置于远离手术部位且较平整的患者体表,比如臀部或大腿上,因此手术过程中必须长距离使用患者肌体作电流回路。由于单极器械设计上的先天缺陷,由高频电流发生器产生的高频电流不加选择的流过患者的肌体,使患者肌体受到更多非必要的组织热损伤。而且在负极板粘贴处的皮肤有潜在的烧灼伤危险存在。该种潜在危险也同样威胁着手术操作者,当手术医生由于手套破裂致绝缘不良时尤其危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无高频电流渗漏和电流分流现象,并且电能传递与能量分布非常均匀、集中的新型双极弯分离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双极弯分离钳,包括钳基座、配套设置在钳基座前端的钳管、钳头和钳头座、配套设置在钳基座下部的固定钳柄和活动钳柄,所述钳管内部设有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钳基座后端设有带双极的接线座,所述接线座的双极分别于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连接,所述钳头包括与第一拉杆相配合的第一钳头和与第二拉杆相配合的第二钳头。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杆与第一钳头通过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拉杆与第二钳头通过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拉杆铰接第一连接片的一端,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钳头上;所述第二拉杆铰接第二连接片的一端, 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钳头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钳头与第二钳头的铰接轴的外侧设置绝缘衬套,所述钳头座内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之间以及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之间填充绝缘内衬。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是成对的,并置于同一器械的头部,因此电流只流过器械头部双颚之间的组织,并非如单极器械那样高频电流不加选择的流过患者的肌体,因此无高频电流渗漏和电流分流现象,并且电能传递与能量分布非常均匀、集中。能以较小的能量输出达到所需目的,无负极板所带来的弊端。无论是对病人而言或是手术医生,其手术安全性都会由此而得到提高。双极弯分离钳采用高强度塑料和金属复合材料制造,两钳头之间具有稳定有效的绝缘隔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钳头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钳基座,2.钳管,3.紧固件,4.接线座,5.第一拉杆,6.第二拉杆,7.第一连接片,8.第二连接片,9.第一钳头,10.第二钳头,11.钳头座,12.铰接轴,13.活动手柄,14.固定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双极弯分离钳,包括钳基座1、配套设置在钳基座前端的钳管2、钳头和钳头座11、配套设置在钳基座1下部的固定钳柄14和活动钳柄13,钳管2内部设有第一拉杆5和第二拉杆6,钳基座1后端设有带双极的接线座4,接线座4的双极分别于第一拉杆5和第二拉杆6连接,钳头包括与第一拉杆相配合的第一钳头9和与第二拉杆相配合的第二钳头10。第一拉杆5与第一钳头10通过第一连接片7连接,第二拉杆6与第二 钳头10通过第二连接片8连接,第一拉杆5铰接第一连接片7的一端,第一连接片7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钳头9上;第二拉杆6铰接第二连接片8的一端,第二连接片8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钳头10上。第一钳头5与第二钳头6的铰接轴12的外侧设置绝缘衬套,钳头座11内第一拉杆5与第二拉杆6之间以及第一连接片7与第二连接片8之间填充绝缘内衬。钳基座1前端设有紧固件3,钳管2通过紧固件3固定在钳基座1前端。
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成对设置并置于同一器械的头部,手术时电流只流过器械头部双颚之间的组织,无高频电流渗漏和电流分流现象,电能传递与能量分布非常均匀、集中,能以较小的能量输出达到所需目的,无负极板所带来的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庐康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桐庐康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11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