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9605.1 | 申请日: | 2012-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2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徐诵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诵舜;常州南洲新能源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02 | 分类号: | F24J2/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任立;姚姣阳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油管 室内 太阳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灶,具体的说是一种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
背景技术
太阳灶是一种利用太阳辐射通过聚光获取热量,用于做饭、烧水进行炊事烹饪食物的一种装置。太阳灶它不需要任何燃料;没有任何污染。有的太阳灶正常使用时比蜂窝煤炉还要快,和煤气灶速度一致。 人类利用太阳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先后研制生产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太阳灶,包括聚光太阳灶、箱式太阳灶、多功能太阳灶、大功率太阳灶、折叠式太阳灶、便携式太阳灶、自制太阳灶、自动跟踪太阳灶等等。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太阳灶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先进的科技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太阳能设备是21世纪节能、环保设备。在当今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太阳能环保设备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太阳灶的关键部件是聚光镜,不仅有镜面材料的选择,还有几何形状的设计。最普通的反光镜为镀银或镀铝玻璃镜,也有铝抛光镜面和涤纶薄膜镀铝材料等。但无论哪一种太阳灶都必须在室外进行炊事操作,工作环境恶劣,也不卫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采用高温导热油,将室外聚光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通过输油管将热量传递到室内灶台,然后供人们用来烹调食物。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主要由聚光灶面、支架、加热盘、油泵、导热油、输油管、放热盘和灶台组成,所述聚光灶面安装在支架上,所述加热盘置于所述聚光灶面的聚焦点上,所述加热盘与放热盘均由输油管弯曲成螺旋状,所述加热盘与放热盘之间通过输油管相连,所述输油管内充有导热油,在所述输油管上安装有输油油泵;所述放热盘安装于室内的灶台上。
前述的聚光灶面板采用优质碳钢材料,永不变形,坚固耐用,太阳灶表面经表面经静电喷塑处理,无须维护,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技术方案:前述的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所述支架上还安装有硅电池组件,经导线与所述油泵相连。
前述的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所述灶台由铝压铸成凹面半球状腔体,腔体内放置低熔点的锡,腔体外围填充保温材料层,通过熔点低的材质使之发生相变进行热量的储存。
前述的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所述输油管上还安装有热油储存箱。
进一步的,前述的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所述输油管为紫铜管,紫铜管内的导热油为耐高温(300℃—400℃)导热油,吸热盘和放热盘均为紫铜管热弯成螺旋盘状,便于热量的收集和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导热油在吸热端吸收太阳辐射聚焦的能量温度变高,当油温达到使用要求后,通过温控阀到达放热端,使人们可以进行烹调作业,冷却以后的导热油再通过油泵输向吸热端,形成一个循环;灶台可以放置在室内,在灶台外侧部填充保温材料,保温蓄热,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室内烹调食物,不用晒太阳,环保卫生,经济实用,价廉物美,操作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高温油管式室内太阳灶,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聚光灶面1、支架、加热盘2、油泵3、导热油、紫铜输油管4、放热盘5和灶台组成,聚光灶面安装在支架上,加热盘置于聚光灶面的聚焦点上,加热盘2与放热盘5均由紫铜输油管弯曲成螺旋状,加热盘与放热盘之间通过紫铜输油管4相连,紫铜输油管4内充有导热油,在紫铜输油管上安装有输油油泵3;放热盘安装于室内的灶台上;支架上还安装有硅电池组件,经导线与油泵相连;灶台由铝压铸成凹面半球状腔体,腔体内放置低熔点的锡,腔体外围填充保温材料层;在紫铜输油管上还安装有热油储存箱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诵舜;常州南洲新能源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徐诵舜;常州南洲新能源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96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