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8388.4 | 申请日: | 2012-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17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吴飞阳;陈勇;罗大国;方少权;宋伟;沈吉;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1 | 分类号: | F16H57/021;F16C35/077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变速器 轴承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轴承安装结构,特别是一种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器是一套用于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用于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变速器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通过换挡可以使发动机工作在其最佳的动力性能状态下。目前,汽车变速器上用到较多的轴承,轴承一般是安装在轴承座内的。具体的,在轴承座内开设有安装孔,轴承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轴承座的安装孔内,这种情况下,较高的过盈量会使轴承变形,以及装配的不便;较小的过盈量则会使轴承外圈在高负荷情况下与安装孔有相对偏移,并且会逐步加大,最终使轴承失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经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轴承安装结构(专利号:201020587968.6),包括:轴承和轴承安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安装结构还包括环形弹垫,所述轴承安装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轴承和环形弹垫安装在安装孔中,环形弹垫环绕轴承外缘且分别与轴承和安装孔弹性抵接。
该专利公开的轴承安装结构是在轴承和轴承座安装孔内设置环形弹性垫环,通过环形弹性垫环能有效的防止轴承的磨损,轴承外圈和环形弹性垫环弹性抵靠,两者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不能完全保证轴承外圈不会周向转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具有能防止轴承外圈周向转动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包括轴承座和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设置在轴承座内,所述的轴承与轴承座之间设有能防止轴承外圈周向转动的定位结构。
本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中的轴承是设置在轴承座内的,用来装配转轴的,在轴承和轴承座之间的定位结构能有效的防止轴承外圈周向转动,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使变速器能正常的使用,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在上述的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开设在轴承外圈上的缺口和定位销,所述的定位销一端固定在轴承座内,定位销的另一端具有一弯折头,所述的定位销的弯折头抵靠在轴承外圈的缺口处。定位销一端是固定在轴承座内的,定位销另一端的弯折头抵靠在轴承外圈的缺口上,两者具有很大的摩擦阻力,能有效的防止轴承外圈转动。轴承外圈上的缺口是比较小的,避免影响轴承强度。
作为另外一种情况,在上述的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中,所述的定位结构为一定位杆,所述的定位杆一端焊接在轴承座上,另一端焊接在轴承外圈上。通过定位杆将轴承外圈和轴承座焊接在一起,使轴承外圈无法转动。
在上述的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中,所述的轴承座内开设有定位孔,上述的定位销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该定位孔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定位销固定在轴承座上,安装方便、定位效果好。
在上述的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中,所述的轴承座内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轴承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设置在轴承座的安装孔内。轴承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设置在轴承座的安装孔内,并结合定位销,能双重保证使轴承外圈不能转动。
在上述的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中,所述的定位销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制成的定位销使用寿命长,不会生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通过将一根定位销插在轴承和轴承座之间,使定位销的弯折头抵靠在轴承外圈的缺口上,能有效的防止轴承外圈转动,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承座;2、轴承;21、缺口;3、定位销;31、弯折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变速器的轴承安装结构,包括轴承座1和轴承2,在轴承座1内设有安装孔,轴承2通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该安装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83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