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车辆一系减振系统疲劳试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17715.4 | 申请日: | 2012-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28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彭立群;林达文;王进;吴兴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车辆 一系减振 系统 疲劳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减振系统的试验装置,尤其是指一种轨道车辆一系减振系统疲劳试验装置,该装置为轨道车辆一系减振系统进行系统刚度和疲劳试验提供了一套装置,属于弹性减振试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轨道牵引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速、安全、舒适已成为轨道车辆设计制造的发展趋势,一系减振系统主要安装在车辆转向架与轮对之间,是轨道车辆牵引和悬挂系统的关键部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缓冲轮对相对钢轨的振动冲击及保证车辆通过曲线的平稳性,在整个车辆牵引和悬挂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受试验装置等因素的影响,轨道车辆一系减振都采用将系统部件拆分成零件独立进行试验的方式来代替系统疲劳试验,这种试验方式不可能达到实际使用工况的要求,对一系减振的疲劳寿命也不能做出有效的评价。只有根据实际工况设计相应的装置针对一系减振进行系统疲劳试验,才能得出准确的试验数据和结论。
一系减振安装于轨道车辆转向架与轮对之间,主要由轴箱转臂、转臂球铰、钢弹簧、橡胶止档组成。如何设计一套系统疲劳试验装置模拟转向架与轮对系统,将上述零件与试验装置进行装配,按车辆的实际运行工况对其施加载荷进行系统疲劳试验,现已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本实用新型的成功实施填补了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为轨道车辆一系减振系统疲劳试验提供了一套装置。
在专利数据库中检索,没有检索到轨道车辆一系减振系统疲劳试验的技术方案和装置,在国外也没有类似的技术方案、装置及论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轨道车辆一系减振系统实验技术中不能进行系统集成部件试验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对车辆一系减振系统进行疲劳试验的工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目的所提出的实施方案是:一种轨道车辆一系减振系统疲劳试验装置,包括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和模拟车体装置两部分;所述的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安装在模拟车体装置的平台上,且位于模拟车体装置的横梁与平台之间;模拟车体装置的垂向施力装置压在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的可移动的滑台装置上,对模拟转向架及轮对系统施加垂向载荷,模拟车辆在实际承载过程中车体载重对转向架及轮对传递垂向载荷,完成系统疲劳试验的垂向加载工况。
试验安装时首先将轴箱转臂、转臂球铰、钢弹簧、橡胶止档与试验工装装配1个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为消除因轴箱转臂绕球铰中心产生的弧线运动,在加载圆筒上安装滚动滑台,通过滚动滑台的前后滚动将弧线位移消除,达到减少试验机横梁侧向力的目的。当模拟车体装置通过加载油缸对整个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施加垂向载荷时,通过试验装置将垂向载荷按车辆实际受工况分配到轴箱转臂、转臂球铰、钢弹簧、橡胶止档,完成对整个系统的每个零件进行疲劳试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创新之一是设计专用的试验装置,将轴箱转臂、转臂球铰、钢弹簧、橡胶止档与工装装配,采用试验的方式模拟转向架及轮对系统,通过将垂向载荷按车辆实际运行工况分配到每个零件完成整个系统的疲劳试验。
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及创新之二是设计在轴箱转臂上安装加载圆筒,在加载圆筒上安装滑台装置,通过滚动滑台的前后滚动消除弧线位移,达到减少试验机横梁侧向力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及创新之三是通过在定位底板上设计定位销、U型通孔、垫板,可满不同中心距轴箱转臂及不同高度钢弹簧系统疲劳试验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转向架及轮对装置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车体装置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下面将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77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岩石孔隙中的气体脱附及采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