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7135.5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5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谢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建忠 |
主分类号: | H01M2/28 | 分类号: | H01M2/28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杨家睦 |
地址: | 515800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所有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电池的使用非常普遍,铅酸电池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应急电源等领域,社会需求量特别大,但由于铅酸电池的现有生产工艺对环境污染及生产员工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对能源的消耗也非常突出。
鉴于上述情况,作为电池生产厂家,必须有针对性的对传统的生产工艺进行大改革,做到不影响电池的原有性能和使用功能,大幅度的降低材耗,减少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采用新型电极板连接结构的铅酸蓄电池,其有效解决了现有铅酸蓄电池连接结构用料大、易腐蚀和存在危害健康隐患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铅酸蓄电池,包括一壳体,壳体内设置若干单体电池,每一单体电池内间隔设置带有正极板耳的正极板及带有负极板耳的负极板,所述电池内的所有正极板耳和负极板耳的末端均设有通孔,极板通过穿过通孔的螺丝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同侧设置,负极板耳相对正极板耳另一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与相邻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位于同一侧,若干个单体电池通过穿过通孔的螺丝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串联连接的第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板耳通过螺丝连接并与一正极输出导线连接,最后一个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通过螺丝连接并与一负极输出导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输出导线和负极输出导线接入一电极插头。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输出导线、负极输出导线均为铜导线。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板和正极板耳,负极板和负极板耳均为一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取消了现有采用铅材料的汇流排、铅柱及输出电极,在极板耳上设置通孔,板极间通过螺丝连接,其有益效果体现如下:
1.电池用铅量节省10%以上。
2.无须使用传统的铅零件和焊接、铸造模具。
3.生产过程不需要乙炔氧气焊接或铸焊、焊接,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排放,杜绝焊接过程的有害气体的产生。
4.新的生产工艺,消除了虚焊假焊现象,最大程度提高电池的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插头结构示意图。
图示:1-壳体;11-隔板;2-正极板;21-正极板耳;3-负极板;31-负极板耳;4-极板分隔填充物;5-正极输出导线;6-负极输出导线;7-螺丝;8-电极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铅酸蓄电池,其具有一壳体1,壳体内设置三个由隔板11分隔开的单体电池,每一单体电池内间隔设置带有正极板耳21的正极板2及带有负极板耳31的负极板3,所述板极和板耳之间是一体成型结构,无需额外焊接工序。正极板2和负极板3之间设置极板分隔填充物4。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板耳21同侧设置,负极板耳31相对正极板耳另一侧同侧设置。每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21与相邻的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31位于同一侧。进一步,所述三个单体电池之间为串联结构。串联结构的每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21与相邻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31位于同一侧。位于同一侧的单体电池的正极板耳21与相邻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31通过穿过通孔的螺丝实现串联连接。
串联连接的三个单体电池,第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板耳21之间通过螺丝连接并与一正极输出导线5连接,最后一个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31之间通过螺丝连接并与一负极输出导线6连接。正极输出导线5和负极输出导线6接入一电极插头8。作为优选,正极输出导线5和负极输出导线6均为铜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铅酸蓄电池结构简单,其技术方案适用于所有铅酸蓄电池装配生产,取消了现有采用铅材料的汇流排、铅柱及输出电极,重新设计通过穿过板耳通孔的螺丝连接,很大程度节省了铅材料,减少成本;同时,也减少了烧焊工艺,消除了生产过程产生的铅雾对操作者的伤害,减少环境污染,一定程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建忠,未经谢建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71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极组定位装置
- 下一篇:铅酸蓄电池内极柱跨桥焊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