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取硅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6540.5 | 申请日: | 2012-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5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叶强;刘堃;王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08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眼科显微手术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眼科手术用的气体动力、负压吸引、往复泵的取硅油装置;该装置能接入并充分利用带有3D非线性模式的玻璃体切割机取出硅油。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与经验的积累,手术适应症不断扩大,玻璃体切手术(也简称为玻切割)是治疗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得到进一步的肯定,眼内填充物的应用也显得越为重要,临床实践显示,玻璃体腔硅油眼内充填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在短时间内完成视网膜复位,目前玻切手术眼内填充物主要有C3F8和硅油。实践显示,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填充术的成功率明显低于硅油填充。通常临床实践中,多采用手术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使患者眼获得复位。硅油具有持久的填充作用,然而术后如发现硅油填充后发生并发症,需再次手术取硅油。目前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的取硅油的方法是:由玻璃体切割机提供负压、采用吸引管将玻璃体切割机的液体回收盒与软胶管相连,所述软胶管另一端与12号针头相连,用于直接抽吸硅油。
上述取硅油方法中,整个抽吸过程约需40-60min,耗时较长,且手控针头长时间握持容易导致手、臂部疲劳,不易很好的控制眼压。
因此,当前临床治疗中需要一种取硅油装置,该装置能很好与现有玻璃体切割机上的动力和负吸装置兼容,充分列用现有玻璃体切割机的3D非线性模式,安全、高效率的取出硅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眼科显微手术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眼科手术用的气体动力、负压吸引、往复泵的取硅油装置;该装置能很好与 现有玻璃体切割机上的动力和负吸装置兼容,且能采用3D非线性模式取出硅油,同时,其头部为倾角,可配合吸力能比较容易锁定硅油滴。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玻璃体混浊、严重的眼外伤、复杂的视网膜脱离和某些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取硅油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微型气动马达3、外壳7、往复泵8、针头内芯10和外针头11组成;所述的外壳7头部设有旋钮9和外针头11、尾部设负吸液体出口接口5,所述的往复泵8和微型气动马达3置于外壳7的内部,往复泵8的一端通过连杆4与微型气动马达3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针头内芯10,该往复泵8还设有往复泵液体出口接口6,所述微型气动马达3的另一端接导气管2、该导气管2的另一端设气体入口接口1;
本取硅油装置可采用现有玻璃体切割机上的动力和负吸装置,兼容性好,可通过微型气动马达驱动的往复泵和负压吸引两条路径吸取硅油。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气体入口接口1、负吸液体出口接口5和往复泵液体出口接口6均设于外壳7的尾部;所述气体入口接口1、负吸液体出口接口5及往复泵液体出口接口6的外径通常为6mm,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微型气动马达3运行时,带动连杆4往复运动,使往复泵8将液体自针头内芯10流至往复泵液体出口接口6;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壳7的长度为180~200mm,最大直径为15m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针头内芯10设于外针头11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外针头11的头部形状为倾角状,该针头能配合本取硅油装置产生的吸力,比较容易的锁定硅油滴,方便吸取硅油;该外针头11可拆卸,能用于19G和23G两套玻璃体切割手术器件;
所述外针头11根据直径大小分为不同种规格,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外针头11的直径为4mm~14mm(以2mm为间隔)、长度为20mm~30mm。
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吸力(0~500mmHg)、一定压力的气体作为动力来源,同时吸力和气体动力输出可采用其他装置进行独立或联合(线性或非线性)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外壳7的长度为180~200mm、直径为15mm;
所述的外针头11的头部形状为倾角状,可通过旋钮9改变针头斜面朝向;
所述的外针头11可拆卸,分别与19G或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器件配用;
本取硅油装置与玻璃体切割机的动力和负吸装置配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65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封液加注装置和卧式加压浸出反应系统
- 下一篇:烟花内筒自动装药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