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生态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12813.9 | 申请日: | 2012-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0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张戈;龙波;王显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理 水体 污染 生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生态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特别对于城市污染所造成的湖泊、河道等大江大湖水质严重下降,远远低于地表水质量标准。对于湖泊、河道等污染治理,国内普遍采用底泥疏浚进行快速处理,其水质可以暂时达标,然而无法持续长久,且疏浚底泥的同时,水体底部的富集污染物质伴随水体的搅动上翻,将再次造成水体的污染。目前的的普通生物处理污染水体,效率不高,没能为光合细菌提供一个适合的附着场所,不能保证光合细菌的在水体中的浓度,并且大多数生物方法的投放不能起到景观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为光合细菌提供一个合适的富集场所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生态基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生态基结构,包括筒状框架,所述框架的两端开口且内部为空腔,所述框架的侧壁覆盖有生态基。
进一步的是:所述框架的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框架的横截面为矩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框架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框架的横截面为梯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处理效果明显
本生态基结构可为光合细菌提供一个合适的富集场所,使用时采用光合细菌附着生态基的方式投放到目标水体,光合细菌在自身新陈代谢消耗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同时,能产生氧气,使得水体的溶氧量增加,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投资运营费用低
本生态基结构对土建及设备要求低,能大大降低投资费用。当水中生态系统平衡后,可减少生物菌投放,降低曝气、循环和物滤系统的开启频率,甚至无需开启,做到低能耗或无能耗运行。
3.实施简单,见效快速,推广性强
本生态基结构组成简单,无需安装复杂的设备和建造庞大的构筑物,可现场组装,便于运输,主要施工内容为生态基结构的投放安装以及光合细菌的投放,操作比较简便,无需特定的专家来进行实施。
4.系统兼容性强
本生态基结构可以兼容多种曝气、循环和物滤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喷泉、跌水的形式与景观结合。此外还可以兼容生物浮岛、人工湿地等技术,对水体进行综合治理。
5.持续效果长
本生态基结构通过在水中重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达到水污染去除的目的,通过光合细菌在生态基上的长久附着,光合细菌能够循环不断的生长,可使水体长期处于达标状态,持续效果长。
6.经济效益凸显
光合细菌对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随之又被浮游生物吞食,鱼虾贝类捕食浮游生物,通过生物链转移达到去污目的。水中放养的大量滤食性鱼类以及景观作物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7.人文景观效果
生态基在兼顾巨大比表面积的同时,颜色可采用嫩绿色,采用矩阵和环形等规律的投放方式,给人以良好的感官享受,起到了美化水环境,提升目标水域人文景观的效果。
8.提高水底生活环境
本生态基结构可为水底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底动植物可在此环境内生存良好,可改善水底的污染状况,可提高水底的水体质量,并通过生态基对污染物质的吸附转移,同时为动植物提供饵料,改善水底生活环境,改善水体底部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基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框架1,生态基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生态基结构,包括筒状框架1,所述框架1的两端开口且内部为空腔,所述框架1的侧壁覆盖有生态基2。该框架的横截面积可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如图1所示,该框架的横截面积为三角形。采用上述形状的横截面积,可使框架结构规则简洁,便于加工,也美观。该框架的侧壁覆盖有生态基,可作为光合细菌附着的载体。同时,由于该框架的两端开口,内部为空腔,使得水体可从该框架内部流过,进而使得光合细菌可与水体充分接触,有利于通过光合细菌对水体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28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滤清机出气孔的结构
- 下一篇:絮凝混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