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顶置式安装的中冷器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2111.0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98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银;张鹤;杨凯;胡光辉;黄进;汤海娟;刘路水;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徐伟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置式 安装 中冷器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冷器的安装支架,具体地说是一种越野车柴油增压型顶置式安装的中冷器支架。
背景技术
对于传统同类型增压车型来说,中冷器一般布置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前置式即中冷器布置在散热器前面保险杠内,第二种为侧置式即中冷器布置在侧面(翼子板下面)。然而,无论采用是前置式还是侧置式都存在两大缺陷:第一,两种布置方式的中冷器风冷式散热片通常布置在迎风口处,在工作状态下易被树叶或污泥杂物等堵塞,使中冷器散热受阻。第二,两种布置方式的中冷器与发动机进气歧管和增压器相距甚远,以致于连接管路过长,管路的弯曲处及拐点繁多,不但加大布置整车管路的难度,而且使管路中增压迟滞阻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体地说是一种顶置式安装的中冷器支架,以满足整车使用性能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中冷器支架1包括直立橡胶软垫1.1、前支架板1.2、中冷器支板架1.3、第一加强板1.4、右支撑杆1.5、第二加强板1.6、后支架板1.7、水平橡胶软垫1.8及左支撑杆1.9。
中冷器支架1为框架结构,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分列在支架的左右两边。前支架板1.2设置在支架的前端,前支架板1.2为直角薄板,其一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的一端,其另一侧边上设有两个耳座。直立橡胶软垫1.1卡设在前支架板1.2的耳座之上。后支架板1.7设置在支架的后端,所述后支架板1.7为平薄板,在平薄板上方设有两个耳座;后支架板1.7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的另一端。水平橡胶软垫1.8卡设在后支架板1.7的耳座之上。第一加强板1.4位于支架的中后部,第二加强板1.6位于支架的后部段,第一加强板1.4的两端及第二加强板1.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之上。中冷器支板架1.3设置在支架的中前部,中冷器支板架1.3为马鞍状,其中部设有长矩形缓冲垫,其两端部设有螺栓孔。两只中冷器支板架1.3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之上,且两只中冷器支板架1.3的长矩形缓冲垫的上平面共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采用顶置式安装的中冷器,其中冷器布置在发动机上方,使得中冷器与发动机进气歧管和增压器距离近,连接管路短,进气压力损失小并且解决了增压迟滞问题;
2.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顶置式安装的中冷器,避免了中冷器在工作状态下因树叶或污泥杂物等堵塞而使散热受阻;
3.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芯体扁管内部设置散热鳍片,通过内部增加散热鳍片来增加压缩热空气接触金属片面积,以提高热传导率,增加了散热效应,满足了散热要求;
4.本实用新型的充分利用发动机舱内空间位置合理布局,使整车布置紧凑,提高了整车动力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整车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上图中序号: 中冷器支架1、直立橡胶软垫1.1 、前支架板1.2、中冷器支板架1.3、第一加强板1.4、右支撑杆1.5、第二加强板1.6、后支架板1.7、水平橡胶软垫1.8、左支撑杆1.9、中冷器2、锁紧螺母3、缓冲螺栓4、发动机增压器5、中冷器进气管6、发动机仓前横梁7、车身防火墙 8、中冷器出气管9、发动机节气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
一种顶置式安装的中冷器支架包括直立橡胶软垫1.1、前支架板1.2、中冷器支板架1.3、第一加强板1.4、右支撑杆1.5、第二加强板1.6、后支架板1.7、水平橡胶软垫1.8及左支撑杆1.9。
中冷器支架1为框架结构,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分列在支架的左右两边。前支架板1.2设置在支架的前端,前支架板1.2为直角薄板,其一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的一端,其另一侧边上设有两个耳座。直立橡胶软垫1.1卡设在前支架板1.2的耳座之上。后支架板1.7设置在支架的后端,所述后支架板1.7为平薄板,在平薄板上方设有两个耳座;后支架板1.7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的另一端。水平橡胶软垫1.8卡设在后支架板1.7的耳座之上。第一加强板1.4位于支架的中后部,第二加强板1.6位于支架的后部段,第一加强板1.4的两端及第二加强板1.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之上。中冷器支板架1.3设置在支架的中前部,中冷器支板架1.3为马鞍状,其中部设有长矩形缓冲垫,其两端部设有螺栓孔。两只中冷器支板架1.3分别固定连接在右支撑杆1.5与左支撑杆1.9之上,且两只中冷器支板架1.3的长矩形缓冲垫的上平面共面。中冷器2通过缓冲螺栓4安装在中冷器支架1上,布置在柴油增压型发动机舱顶部位于整车内发动机仓前横梁7 与车身防火墙8之间,中冷器进气管两端分别安装在发动机增压器5出气口和中冷器进气管6上,中冷器出气管9两端分别安装在中冷器出气口和发动机节气门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21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受电弓弓头
- 下一篇:铁路接触网作业车双动力传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