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富液式铅酸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7364.9 | 申请日: | 201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4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申坤明;白颖;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2 | 分类号: | H01M10/52;H01M10/12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富液式铅酸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富液式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炼钢企业的转炉区域有采用富液式铅酸蓄电池,主要承担转炉倾动的非常复归及氧副枪的非常卷上的备用供电,请参阅图1所示,富液式铅酸蓄电池包括电池本体1,本体1上端设有正、负电极2、3和加液口4,本体1前面还设有用于观测本体1内液面高度的刻度尺5。在使用时,本体1内反应会产生氢气和氧气,使得内部水分减少,一旦蓄电池水分损失,而导致蓄电池失效,就有可能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严重影响企业的物流平衡。而对蓄电池的维护只能采用日常点检,检查电解液的液位以及定期充放电,而每次点检都必须等待定修停机方可进行,无针对性,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目前的蓄电池的维护间隔周期一般是半年。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技术人员对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进行了研究,但多是致力于研究蓄电池的材质和结构,在蓄电池的日常维护过程中,也多是通过目测电解液的液位来停机进行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富液式铅酸蓄电池,能够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对其维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富液式铅酸蓄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本体上端设有正、负电极和加液口,还包括一用于吸收蓄电池反应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并化合成水的水分重组阀,水分重组阀下端连接设于加液口上。
所述的水分重组阀包括阀体、化合腔及催化剂,阀体呈下端开口的瓶状结构,化合腔设于阀体内,并且化合腔外壁与阀体内壁之间形成吸收通道,催化剂设于化合腔内。
所述的化合腔通过网状固定架固设于阀体内。
所述的催化剂为金属钯。
所述的电池本体前面还设有刻度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富液式铅酸蓄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本体上端设有正、负电极和加液口,还包括一用于吸收蓄电池反应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并化合成水的水分重组阀,水分重组阀下端连接设于加液口上。当蓄电池内发生反应后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通过加液口进入阀体内,在化合腔内与催化剂反应形成水,再回流至本体内,从而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大大减少了对其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蓄电池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分重组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富液式铅酸蓄电池与现有技术相同之处在于,同样也包括电池本体1,本体1上端设有正、负电极2、3和加液口4,电池本体1前面还设有刻度尺5。不同的是,该蓄电池还包括一用于吸收蓄电池反应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并化合成水的水分重组阀10,水分重组阀10下端连接设于加液口4上。请参阅图3所示,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水分重组阀10包括阀体11、化合腔12及催化剂13,阀体11呈下端开口的瓶状结构,通过螺纹与加液口4相连,化合腔12设于阀体11内,并通过数层网状固定架14与阀体11相固定,而化合腔12外壁与阀体11内壁之间形成吸收通道15,催化剂13设于化合腔12内。所述的催化剂13可采用金属钯。
该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过程中,当电池本体1内发生反应,水分分解并产生氢气和氧 气通过加液口4溢出,进入水分重组阀10的阀体11内,并通过吸收通道15进入化合腔12,与催化剂13发生化合反应,可将98%的氢氧化合为水并向下回流至本体1内(图2中细虚线箭头为气体运动方向,粗虚线箭头为化合成的水流方向),从而实现对蓄电池的自动补液,避免其失效,不但延长了使用寿命,可长达15年,而且还减少了对其维护,降低了安全隐患,保证了正常生产次序。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73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设备的护套
- 下一篇:滑动构件的制造方法和滑动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