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沟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7246.8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4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温国标;张世浪;肖焕辉;赖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9/02 | 分类号: | H02G9/02;E03F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赵磊;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沟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缆的数量急剧增加,厂区内电缆沟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电缆沟的大范围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厂区场地的排水便是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厂区场地的雨水通常是通过场地坡度排到道路上,通过道路的排雨水系统排走。如果设置在厂区场地上的电缆沟侧壁的标高与电缆沟两侧的地面标高水平,场地上的雨水就会通过电缆沟盖板上的检修孔流入电缆沟。出于避免场地雨水倒灌的需要,一般将电缆沟侧壁的高度设计成比电缆沟两侧的地面高约100mm,这样设计就会截断雨水排往道路的路径,造成了场地的积水。以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上是尽量避免电缆沟形成对某一区域场地的围合,留一个出口,但这种做法通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艺流程的顺畅,并增加了电缆的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缆沟结构,可让雨水能顺利通过电缆沟,并且在设计上不会增加电缆的长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沟结构,包括埋设在地面下的电缆沟主体和设于电缆沟主体顶部的电缆沟盖板,电缆沟主体侧壁的顶部高于两侧的地面,所述电缆沟主体的顶部还设有连通所述电缆沟主体两侧地面的、不带检修孔的雨水渡槽,所述电缆沟主体的侧壁顶部开有与雨水渡槽对应的凹槽,雨水渡槽的内底表面与所述电缆沟主体两侧的地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当雨水从厂房排放出来到达电缆沟时,由于雨水渡槽的内底表面与电缆沟主体两侧的地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电缆沟主体的侧壁顶部上设有与雨水渡槽对应的凹槽,因此雨水就会流经凹槽从雨水渡槽的一端开口自然流进雨水渡槽内,待雨水进入雨水渡槽后,由于雨水渡槽无检修孔,雨水渡槽的雨水不会进入电缆沟,而是从雨水渡槽的另一端开口流出,从而将雨水排放到道路上,这样便可在不必重新设计电缆沟的情况下,让雨水能顺利通过电缆沟,并且不会增加电缆的长度。
所述雨水渡槽的横截面呈上边开口的“口”字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雨水通过雨水渡槽的流量达到最大,降低了雨水流量过大,引起积水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在电缆沟的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雨水渡槽,一般两相邻雨水渡槽的间隔为20米为宜,这样可以使得场地内的雨水畅通无阻,电缆沟的大范围使用也不会导致场地积水,同时也免去了对电缆沟的线路规划重新设计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缆沟主体,2-电缆沟盖板,3-地面,4-雨水渡槽,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电缆沟结构,包括埋设在地面3下的电缆沟主体1和设于电缆沟主体1顶部的电缆沟盖板2,电缆沟主体1侧壁的顶部高于两侧的地面3。所述电缆沟主体1的顶部还设有连通所述电缆沟主体1两侧地面3的、不带检修孔的雨水渡槽4,且该雨水渡槽4的内底表面与所述电缆沟主体1两侧的地面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电缆沟主体1的侧壁顶部开有与雨水渡槽4对应的凹槽5。所述雨水渡槽4的横截面呈上边开口的“口”字形,可使雨水通过雨水渡槽4的流量达到最大,降低了雨水流量过大,引起积水的可能。
在正常使用时,当雨水从厂房排放出来到达电缆沟时,由于雨水渡槽4的内底表面与电缆沟主体1两侧的地面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电缆沟主体1的侧壁顶部上设有与雨水渡槽4对应的凹槽5,因此雨水就会流经凹槽5从雨水渡槽4的一端开口自然流进雨水渡槽4内,待雨水进入雨水渡槽4后,雨水渡槽4的雨水再从雨水渡槽4的另一端开口流出,从而将雨水排放到道路上,这样便可在不必重新设计电缆沟的情况下,让雨水能顺利通过电缆沟,并且不会增加电缆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在电缆沟的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雨水渡槽4,一般两相邻雨水渡槽4的间隔为20米为宜。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未经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7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通信终端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