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阻风门控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04277.8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2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赖玮凡;张政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7/12 | 分类号: | F02M7/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门 控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风门控制机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机车的阻风门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机车燃油供给系统中包括有一化油器,其利用较窄的喉部,加速引擎吸进的空气,产生文氏管效应将细管中的燃油吸出、雾化、和空气相混合。
在某些类型的机车中,化油器内除了配置有以油门控制开度的一节流阀板之外,还具有一阻风门。由于在冷车时,燃油的气化效果不好,容易在输送管壁上凝结,导致油气太稀而发车不易。因此,在车到达工作温度前,需要较浓的混合比来启动和暖车。所以为了供应更浓的油气,阻风门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其是在化油器喉部前的一个装置,用来限制空气流过喷油的文氏管的流量,让化油器内的真空度上升,使更多的油气从主油路被吸到气流中,可以获得高比例的油气混合比。
参考图1,为习知配备阻风门控制机构的车辆部分示意图。习知以手动控制阻风门作动的设计如下所述。于机车转向部90上、把手91附近枢设一转臂92,转臂92与阻风门(图未示)之间以一致动导线93连接。骑乘者可以手指拉动转臂92上的一手拉柄94而牵动致动导线93,使得阻风门产生转动。然而,一旦引擎发动并达到怠速,必须再调整阻风门的开度、使油气混合比适当,以避免发生所供给燃油过浓情形。在习知阻风门控制开关设计基础之下,阻风门开度的调整动作需依靠使用者自身感觉来达成,故存在有极不精准的问题,常导致引擎熄火或再次起动困难。而且因为骑乘者的手须保持在特定位置,容易产生疲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阻风门控制机构,以能针对特定使用环境的需求而准确控制阻风门开度,不再是依据骑乘者感觉的操作方式,并且避免骑乘者操作的疲劳感。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阻风门控制机构包括一转臂、一手拉柄、一致动导线、一第一卡合部及一第二卡合部。上述转臂是枢设于一机车之一转向部上,上述手拉柄则固定于转臂。
上述致动导线连接于转臂而能受转臂拉扯致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分别设于转臂与机车的转向部,且两卡合部能因应转臂的转动而选择式相互卡合定位。
上述致动导线可外覆一护套。上述机车的转向部可包括有一把手与一外接片体,且把手延伸形成有一组装槽,外接片体组装于组装槽,第二卡合部位于外接片体上。
上述第一卡合部可为一半球凸起,而第二卡合部为一相配合的孔。或者,第一卡合部可为一孔,而第二卡合部为一相配合的半球凸起。手拉柄形状较佳呈U形,方便骑乘者以单一手指穿入进行勾拉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阻风门控制机构中,对应单一第一卡合部可设置多个第二卡合部以适配于多种不同使用环境。例如,在呈半球凸起的第一卡合部场合,转向部可更包括有一孔结构的第三卡合部,当第一卡合部分别卡合于第二卡合部与第三卡合部时,产生不同阻风门开度的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藉由上述机构设计,因为预先透过实验来得到对于特定使用环境恰当的两卡合部卡合位置,如此便可设计出方便骑乘者操作的阻风门控制机构,并且确保阻风门开度是准确的。例如,骑乘者只要在引擎从冷启动进入怠速状态时以手扳动手拉柄使两卡合部相互卡合,接着便可放手等待,本实用新型骑乘者不仅更为准确维持阻风门的开度,也不会因使手部维持同一姿势而产生疲劳。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配备阻风门控制机构的车辆部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配备阻风门控制机构的车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阻风门控制机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阻风门控制机构组装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阻风门控制机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阻风门控制机构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转向部90 把手91
转臂92 致动导线93
手拉柄94
阻风门控制机构10 转臂11,41,50
手拉柄12 第一卡合部13,42,51
第二卡合部14,43,52 外接片体15
尾部151 致动导线16
护套17 转向部20,40,4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42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循环尾气制冷混合气除湿加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贯通油孔的发动机钢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