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04080.4 | 申请日: | 2012-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9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继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继凤 |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C02F1/52 |
| 代理公司: | 大庆市远东专利商标事务所 23202 | 代理人: | 马洪发 |
| 地址: | 163316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水处理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离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
背景技术
沉降罐因其工艺简单、经济、有效而作为油田采出水处理的首选工艺,该工艺为后续工艺如絮凝、气浮及过滤极大地减轻了负荷,是污水处理工艺中不可或缺的龙头工序。但现有的沉降罐多采用竖流式,该类沉降罐有两大缺点:一、收油不连续:竖流式沉降罐上部设计的集油槽多为圈环固定式,并在同一水平面上。若连续除油,由于油层较浅,故收油槽收集的油含水量较大,使循环处理的水量增加,相当于增加了沉降罐的负荷,降低了沉降罐的处理效率。若定期收油,由于上层油停留在罐内时间较长,易形成老化油。甚至在上层表面形成不可流动的一层硬盖,难以实现预想的收油效果,并且给后续处理造成困难。二、固液分离不好:竖流式沉降罐多采用上部进水,下部出水,污水自上而下流动。污水中的油与水逆向流动,由于油与水的密度差可以在沉降罐中上升至液面,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污水中的固体颗粒则与污水一齐向下,至集水口后,与水一齐流出。沉降罐虽然能除支一部分固体颗粒,但是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它汲取平流式沉降池和竖流式沉降罐的优点,建立沉降罐新型流场,使沉降罐既能连续收油,又能提高固液分离效果,让竖流式沉降罐发挥更大的效能。
本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是在罐体设置了配水管系、中间隔板、收油系统、出水口、集水系统、排泥系统、排泥口和扩散分配器构成,其配水管系设于罐体的中上部,配水管系进入罐体连接扩散分配器;出水口设于罐体的中下部,在出水口的内端设有集水管系;进水口的对侧罐体上部设有排油管系,扩散分配器与集水管系处于罐体轴线的两侧、中间隔板处于轴线位,中间隔板的上端横向连接上导流板、中间隔板的下端横向连接下导流板,在出水口的下方设有排泥口、并连接罐体内底部的排泥管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配水管系上另有空气入口。
本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 在分析现有沉降罐流场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沉降罐的基本结构,充分发挥现有沉降罐的罐高优势,把适宜试验罐表面负荷的固体颗粒尽可能地去除。新的流场让水产生横向流动,实现连续收油的目的。本装置采用了气浮技术,通过气浮技术提高沉降罐除油率,证明沉降罐加气浮技术是一种完全可行的含油污水高效新型处理技术。本装置保留了其他沉降罐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实现连续排油、固液分离效果好、并充分利用空间。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是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是在罐体1设置了配水管系2、中间隔板3、收油系统4、出水口5、集水系统6、排泥系统7、排泥口8和扩散分配器9构成,其配水管系2设于罐体1的中上部,配水管系2进入罐体1连接扩散分配器9;出水口5设于罐体1的中下部,在出水口5的内端设有集水管系6;进水口5的对侧罐体1上部设有排油管系4,扩散分配器9与集水管系6处于罐体1轴线的两侧、中间隔板3处于轴线位,中间隔板3的上端横向连接上导流板10、上导流板10的外沿与排油管系4的高度相近、中间隔板3的下端横向连接下导流板11,在出水口5的下方设有排泥口8、并连接罐体1内底部的排泥管系7;在配水管系2上另有空气入口12。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沉降罐,的工作原理:
罐体设置了配水管系、扩散分配器,用此结构取代辐射式配水管系,与集水管系对应。罐的中部加一分区的中间隔板。由于中间隔板的存在,使流体分流成两个部分。上部流体水平流动,具有水平流沉降罐的分离效果。同时水平流必然形成水的进口液位较高,水流可带动浮到液面上的油层跟水一起向前流向收油槽,从而达到连续收油的效果。在中间隔板前,较大的油珠已经浮到油层内。隔板后水的主流方向向下,与竖流式沉降罐基本相同。细小油珠产生的速度差使其碰撞,进一步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下部流体在隔板前与竖流式沉降罐的流态相近,而在隔板后的流态呈水平流。水平流除泥的效果较好,从而达到了更多地除去固体颗粒的目的。在隔板的两面有部分死区,该死区的作用按“零速度理论”可以使油和泥不受流态的干扰达到更好的分离。
为了充分利用沉降罐的空间,在两股水流转换流向的地方加有导流板,使竖向流和水平流更为均匀。
收油槽为弧形固定收油槽。为避免在死区的上部产生收油困难,收油槽的边缘伸入到罐内,并使其处在具有水平流动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继凤,未经李继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040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