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95781.4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5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肖铁飞;罗丽;郑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正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触控技术,特别有关于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面板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输入接口,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掌上型个人计算机等。触控面板通常包括基板与一些内部组件,如感测电极、黑色光阻层及触控信号导线等,传统的触控面板通常在基板上先形成感测电极,然后再形成黑色光阻层及触控信号导线等组件。之后,触控面板会与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进行接合以及与显示模块(例如液晶显示器模块(LCD module:LCM))进行组装贴合。
然而,在传统的触控面板中,黑色光阻层以及触控信号导线的印刷与清洁制程容易对感测电极造成损伤,而且后续触控面板与软性印刷电路板(FPC)的接合制程,以及触控面板与显示模块的组装贴合制程也会对感测电极造成破坏,导致传统的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功能受损。
【发明内容】
有鉴于习知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于感测电极层制作完成之后,随即形成保护层来覆盖感测电极层,然后才再进行触控面板的其他组件的制程,如此可以降低或防止感测电极层被损伤,进而克服上述传统触控面板的问题。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触控面板,触控面板被定义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此触控面板包括:对应位于可视区及非可视区的感测电极层;以及保护层包含第一开口并且形成于感测电极层的表面以全面性地覆盖位于可视区的感测电极层,经由第一开口对应暴露出位于非可视区的感测电极层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保护基板,该感测电极层形成于该保护基板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保护基板;以及一光学匹配膜,设置于该保护基板与该感测电极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遮光部,该遮光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该保护层上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并且该遮光部包含一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对应该保护层的该第一开口;一导电胶,填充于该第一开口和该第二开口内;以及一导线层,形成于部分的该遮光部上并对应于该第二开口,其中该导线层通过该导电胶来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包含至少一装饰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导线层及该遮光部上并对应位于该非可视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保护层、该导线层及该遮光部上并对应位于该可视区及该非可视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保护基板;一遮光部,形成于该保护基板的表面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其中该感测电极层在该非可视区是形成于该遮光部上,而在该可视区是形成于该保护基板上;一导电胶,填充于该第一开口;以及一导线层,形成于部分的该保护层上并对应于该第一开口,其中该导线层通过该导电胶来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导线层及该保护层上,并对应位于该非可视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导线层及该保护层上并对应位于该可视区及该非可视区。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触控面板被定义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此制造方法包括:形成感测电极层,其中感测电极层对应位于可视区及非可视区;以及形成包含第一开口的保护层于感测电极层的表面,其中保护层全面性地覆盖位于可视区的感测电极层,且经由第一开口对应暴露出位于非可视区的感测电极层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形成一包含一第二开口的遮光部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其中该遮光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该保护层上,并且该第二开口对应该保护层的该第一开口;填充一导电胶于该第一开口和该第二开口内;以及形成一导线层于部分的该遮光部上并对应于该第二开口,其中该导线层通过该导电胶来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形成一绝缘层于该导线层及该遮光部上并对应位于该非可视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形成一绝缘层于该保护层、该导线层及该遮光部上并对应位于该可视区及该非可视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正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宸正光电(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57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锅炉用联合减温系统
- 下一篇:一种单泵式锅炉热水回收及冷水补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