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银热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91711.1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0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崔平生;曾小绵;唐晶;吕宜超;王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36 | 分类号: | C03C17/36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7 | 代理人: | 夏声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银热致 变色 玻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玻璃,尤其是一种双银热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以及人们对低碳环保意识的加强,以低辐射玻璃为代表的节能玻璃在门窗、玻璃幕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低辐射玻璃家族中,节能性能优异的双银低辐射玻璃得到大量应用。
然而,现有的双银低辐射玻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根据环境的变化实现对室内温度与光线的智能化调节,例如其一旦安装好,其光学特性就固定下来,不能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舒适性和节能效果上仍有所欠缺。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对室内温度与光线进行智能调节的双银热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银热致变色玻璃,其包括玻璃基片及依次形成于该玻璃基片上的第一介质层、第一底部保护层、第一红外反射层、第一上部保护层、第二介质层、第二底部保护层、第二红外反射层、第二上部保护层与第三介质层,其中该第一介质层、该第二介质层与该第三介质层的其中之一包括二氧化钒基薄膜层,另外二个为复合介质层。
该二氧化钒基薄膜层是由掺钨、铌或钼的二氧化钒形成,其中钨、铌或钼的掺杂量为二氧化钒中钒的质量的0.5%~3%。
该二氧化钒基薄膜层是由掺钨的二氧化钒形成,且该二氧化钒基薄膜层的厚度为20~120nm。
该第一红外反射层或该第二红外反射层是由银或铜银合金形成,且该第一红外反射层或该第二红外反射层的厚度为5~25nm。
该第一底部保护层、该第一上部保护层、该第二底部保护层或该第二上部保护层是由钛、镍铬合金或镍钛合金形成,且该第一底部保护层、该第一上部保护层、该第二底部保护层或该第二上部保护层的厚度为0.5~5nm。
该第一底部保护层、该第一上部保护层、该第二底部保护层或该第二上部保护层是由掺铝氧化锌形成,且该第一底部保护层、该第一上部保护层、该第二底部保护层或该第二上部保护层的厚度为2~25n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银热致变色玻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玻璃基片;以及通过磁控溅射镀膜的方式依次在该玻璃基片上沉积第一介质层、第一底部保护层、第一红外反射层、第一上部保护层、第二介质层、第二底部保护层、第二红外反射层、第二上部保护层与第三介质层,其中该第一介质层、该第二介质层与该第三介质层的其中之一包括二氧化钒基薄膜层,另外二个为复合介质层。
在沉积该二氧化钒基薄膜层时的温度为350~480℃,沉积其他层时的温度为室温。
磁控溅射镀膜沉积各层时的温度为室温,在沉积完各层后,还包括对形成有各层的玻璃基片进行钢化处理,其中,钢化处理的温度为650~700℃,时间为1-10分钟。
磁控溅射镀膜沉积各层时的温度为室温,在沉积完各层后,还包括对形成有各层的玻璃基片进行退火处理,其中,退火的温度为400~650℃,退火时间为20分钟至2小时。
上述双银热致变色玻璃在保留双银低辐射玻璃优异的隔热性能的基础上,还可利用二氧化钒基薄膜层在室温附近发生的由于半导体相与金属相的可逆转变而表现出来的对阳光辐射能量透过的变化,实现依据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双银热致变色玻璃的光热性能,这使得双银热致变色玻璃在应用于建筑材料时,可对室内温度与光线进行智能调节,进而不仅可增加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而且还可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银热致变色玻璃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银热致变色玻璃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双银热致变色玻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双银热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银热致变色玻璃100包括玻璃基片10与依次形成于玻璃基片10上的第一介质层11、第一底部保护层12、第一红外反射层13、第一上部保护层14、第二介质层15、第二底部保护层16、第二红外反射层17、第二上部保护层18与第三介质层19。其中第一介质层11、第二介质层15与第三介质层19的其中之一可包括二氧化钒(VO2)基薄膜层,另外二个为复合介质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17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明暗平衡装置
- 下一篇:钛金移门玻璃及其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