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9983.8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4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军;李成栋;施海龙;胡小石;吴昆;郑明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10 | 分类号: | C22C1/10;C22C23/04;C22C47/00;C22C49/04;C22C49/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韩末洙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增强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状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性能,如耐热、耐腐蚀、耐热冲击、自润滑等,其杨氏模量与金刚石相当,约为1TPa,是钢的5倍左右。碳纳米管还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和热性能,单个碳纳米管沿轴向的导热系数可达3000Wm-5k-a,它的热膨胀率很低,在700℃时依然有很好地稳定性,因此,碳纳米管在1991年一经发现就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成为复合材料中理想的增强相。
然而,由于碳纳米管和镁合金的润湿性不好,且其纳米级的尺寸也使得碳纳米管之间产生强大的范德华力而极易团聚,这都使得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的增强效果不能完全的发挥。所以如何使碳纳米管在基体金属中均匀的分散成为了能否成功制备纳米镁基复合材料的关键,为使碳纳米管在镁合金中均匀的分散,人们尝试在碳纳米管表面镀Ni来改变碳纳米管和镁合金的润湿性,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碳纳米管团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碳纳米管的增强效果,增强后的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碳纳米管在镁合金基体内难以均匀分散以及增强后的镁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低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按碳纳米管和Zn粉的体积比为(0.25~1):1,将碳纳米管和Zn粉在转速为100~300rpm、球料比为(5~10):1的条件下,球磨8~12h,得到碳纳米管/Zn粉复合粉末;
二、按步骤一的复合粉末和镁粉的体积比为(2.5~3.5):1,将步骤一的复合粉末和镁粉混合均匀后放在模具中,在温度为180~200℃、压强为140~160MPa的条件下,压制4~6min,得到预制块;
三、按步骤二得到的预制块中Zn粉和镁粉的质量比为6:(90~98),将预制块加入到熔融的镁粉中,在温度为580℃~600℃的条件下保温4~5min,在搅拌速度为300~400rpm的条件下,机械搅拌10~15min,得到金属溶液,再向金属溶液中通入超声波,超声功率为500~550w,超声处理时间为15~25min,静置3~5min后,倒入预先在温度为350~450℃的条件下预热的模具中进行压铸,压铸压强为60~70MPa,保压4~6min,得到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通过先将Zn粉和碳纳米管混合球磨,有效的打散团聚的碳纳米管并使碳纳米管均匀的分散在Zn粉的表面,然后通过搅拌并辅以超声震荡,使碳纳米管均匀的分散在镁合金基体中,有效的解决了碳纳米管在基体金属中均匀分散的问题,充分的发挥了碳纳米管的增强效果,通过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铸态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为195~210MPa,延伸率为13~15%,可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运动器械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步骤一得到的碳纳米管/Zn粉复合粉末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2为实施例1中步骤一中所述的碳纳米管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3为试验二的抗拉强度曲线图;其中曲线A为实施例1制备的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曲线,曲线B为Mg-6Zn的抗拉强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按碳纳米管和Zn粉的体积比为(0.25~1):1,将碳纳米管和Zn粉在转速为100~300rpm、球料比为(5~10):1的条件下,球磨8~12h,得到碳纳米管/Zn粉复合粉末;
二、按步骤一的复合粉末和镁粉的体积比为(2.5~3.5):1,将步骤一的复合粉末和镁粉混合均匀后放在模具中,在温度为180~200℃、压强为140~160MPa的条件下,压制4~6min,得到预制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99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