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立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8209.5 | 申请日: | 201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1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孙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凯润淡水养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385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立 淡水 养殖 池塘 多级 生物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的方法,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环境友好建立技术,包括名特优鱼虾和常规鱼类的最佳放养比例、生态综合方法调控水质、建立生态防病体系、鱼池与农业种植业的最佳配合。
背景技术
水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发展水产业对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提高人类的自身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以饲料促生长的高密度水产养殖业已经很不适应当前居民生活追求健康的潮流趋势,原生态、自然的生活消费品已悄然成为当今主流发展方向。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把鱼塘改建成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全面发展生态综合产业化渔业,通过投放河蟹、虾、鲤鱼、鲢鳙鱼、鲫鱼和草鱼等多品种多元化种苗,运用鱼—虾—蟹综合混养养殖技术,对推进健康养殖渔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的方法,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环境友好建立技术,包括名特优鱼虾和常规鱼类的最佳放养比例、生态综合方法调控水质、建立生态防病体系、鱼池与农业种植业的最佳配合。
本发明所述的建立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的方法,养殖生产流程见图:
本发明所述的建立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鱼种管理
选购的养殖的苗种要经过传染性病源生物的查验的优质苗种,以防止传染性病原的输入、传播、扩散和保护本场、本地区养鱼安全。
健康优具备以下几点:
(1)规格齐整、体格健壮、反应敏捷。
(2)体色鲜亮,鳍条、鳞片完整,条形好。
(3)捞出水面跳跃激烈,存活时间长;放回水中后,入水迅速,游动快。
(4)体表、鳃、泄殖孔处均无疾病症状。
(5)在水中集群能力强,抢食性能好,生长快,疾病少。
投放苗种重量,采用以鲤鱼(35%)、鲫鱼(15%)为投饲品种(占50%),草鱼(10%)、鲢鱼(30%)为第一营养级品种(占40%),控制水质,其它小品种控制底质的养殖品种(占10%)的放养比例模式。
除草鱼外,其他的品种放养时,应做到同一规格、同一时间。
草鱼、蟹苗、虾苗于5月底放养,此时水位60-70cm。
2、生态综合方法调控水质:
水产养殖用水必须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禁止将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放苗前10-15天,用80目的纱网过滤进水50厘米左右。经3-4天即可培养出良好水色和透明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待鱼种下塘时,池水富含饵料生物,有益菌和藻类成为优势种群。理想的水质透明度应在25-30cm,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池塘清整后不施有机肥的,若池塘加水后,水质太清瘦,则每亩可施少量有机熟肥化汁泼洒。经常调节水质:水质对饲料的成本影响很大。水质好氧充足,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高,饲料成本降低,反之则高。
调换水原则是:
(1)春季养殖水位要控制低些,主要控制水不要满没莲藕叶子,影响莲藕的生长。一般水位控制在0.7 ~ 1.0米。
(2)池塘水位应随莲藕的生长、气温上升和鱼体生长而逐步加水,每次加高10cm左右,直至养殖水位控制到1.5~2.0米为止。
(3)当达到最大控制水位后,水质调控可用调水法,当水色不好时,加大注入茭白种植区的水量和流量。此时,水质好流量小,水质差流量大;白天流量小,后半夜流量大;有风天流量小,无风天流量大。
(4)定期使用微生物试改善水质。为降解池中铵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提高鱼类免疫能力,特别是在难于加注新水的池中,一定要经常性的使用微生物试剂即光合细菌、EM菌等,但必须是通过国家GMP认证企业生产的。保证水质“肥、活、嫩、爽”。在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pH值控制在7.2~8.5;溶解氧≥4mg/L。在溶解氧不达标时,要适时开启増氧设备。
3、建立生态防病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凯润淡水养殖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凯润淡水养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82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