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显示屏同时显示两张互不干扰的2D图像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8079.5 | 申请日: | 201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1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熙菡;余冰;刘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莉莉;张熙菡;余冰 |
主分类号: | H04N13/00 | 分类号: | H04N13/00;G02B2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36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屏 同时 显示 互不 干扰 图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一显示屏上同时显示两张互不干扰的2D图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机、平板电脑、导航仪、数码相框等各种带有显示设备的电子产品中,所有桌面背景图、屏幕保护画面、锁屏画面或者解锁画面都是单一的图像或者动画画面。画面内容较为单一,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丰富内容以及具有特色个性化的追求,本发明充分利用3D显示屏的显示特性,除了正常的显示3D立体图像的应用外,实现在同一时刻显示两张互不干扰的2D图像的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与立体技术的发展,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3D显示屏的显示特性实现同一时刻显示两张互不干扰的2D图像的方法,使得观看者在不同角度可以观看到不同的2D图像。
本发明的应用设备为:带有狭缝式电子液晶光栅3D屏的3D手机、3D平板电脑、3D手持游戏机、3D导航仪、3D数码相框等设备。狭缝式电子液晶光栅的显示原理是根据视差障碍原理,利用安置在背光模块以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示模式下,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左眼,造成左右眼所捕捉的图像产生微小偏离,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经过视网膜使观者看到3D影像。视差障碍原理是使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这些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
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为:[0004]所述设备中的桌面背景图,屏幕保护画面,锁屏画面和解锁画面。
本发明具体的实现方法为下列步骤所描述:(本发明以狭缝式电子液晶3D手机屏幕为例)
(1)激活液晶光栅,在静态驱动下,显示为等间距的不透明条纹;
(2)正常观看3D立体图像的时候,需要横向观看3D手机屏幕,
图1所示为横向观看3D手机屏幕方式;
图1中LCD和液晶光栅均为横切面,实际俯视图如图2所示;
图1和图2中的R代表右图(B图),L代表左图(A图),左右眼的连线垂直于液晶光栅;
图1中左眼、右眼分别接受的图像为A图、B图,左眼、右眼在平行于光栅的方向移动的时候,分别接受的图像仍然为A图、B图,所以左眼沿平行于光栅的方向的可视区域都可以称之为左眼可视区域,同理,右眼沿平行于光栅的方向的可视区域称之为右眼可视区域;
(3)改变横向观看3D手机屏幕的方式为纵向观看方式,即改变通常观看3D手机屏幕时候的方向;
图3所示为纵向观看方式,手机平面与显示器呈45度夹角;3D手机纵向观看的横切面如图4所示;
图3和图4中的R代表右图(B图),L代表左图(A图);
图3中R和L所在面为LCD,橙色面为液晶光栅,液晶光栅与LCD平行,左右眼的连线平行于液晶光栅,此时左右眼连线所处区域或者为步骤(2)中的左眼可视区域,或者为步骤(2)中的右眼可视区域,即原左眼各个可视区域,现左右眼均接收到左眼图像,同理,原右眼各个可视区域,现左右眼均接收到右眼图像;
当双眼和屏幕法线呈不同夹角时,可以交替观看右图(B图)或左图(A图),达到在一显示屏上一次显示两张互不干扰2D图像的目的;
(4)步骤(2)和步骤(3)中的A图和B图的形成方式如下描述:按原始图像高度的一半,取两幅相互关联或不相互关联的图像(图像分别称为A图和B图),按行交错的方式,平行于光栅行,交错排列为一张全高度的图像,如图5所示;
(5)观看完毕后关闭液晶光栅,不透明条纹消失,不影响2D模式。
图1是狭缝式电子液晶光栅的显示原理图
图2是狭缝式电子液晶光栅的横向观看俯视图
图3是狭缝式电子液晶光栅的纵向观看方式图
图4是狭缝式电子液晶光栅的纵向观看横切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图像排列。
具体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莉莉;张熙菡;余冰,未经刘莉莉;张熙菡;余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80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强度薄膜/板层压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防水反光防臭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