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泄波导同轴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7744.9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1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念立;孙建宇;刘焱鑫;张跃宗;孙胜军;王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22 | 分类号: | H01B11/2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泄 波导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泄波导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电缆既具有信号传输的作用,又具有天线作用的双重功能,通过对外导体开口的控制而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均匀地向外辐射及接收,实现对电磁场盲区的覆盖,以达到移动通信畅通的目的。这种电缆主要用于无线电信号传播不良的诸如隧道、井巷、地铁、地下建筑和山区等。
公知的漏泄同轴电缆的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导体、绝缘层、带有泄流孔(也称槽孔)的外导体和位于外导体外的外护套构成,这种结构的漏泄同轴电缆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594576U(漏泄同轴电缆)、CN2517080Y(漏泄同轴电缆)和公布号CN102064372A(一种圆形漏泄波导电缆),等等。为了满足前述环境下的远距离、大容量的音频、视频和数据等信号的传输要求,因此通常还敷设有光缆,也就是说在前述无线电信号传输欠佳的隧道、井巷、地铁、地下建筑和山区等的环境中漏泄同轴电缆与光缆并存。
但是,由于上述两种电缆在制造过程中是独立制造的,因此在敷设过程中只能单独敷设,从而产生以下技术问题:一是就制造而言,由于分开制造,因此不仅增加工艺环节和模具,而且增大生产成本并且影响生产效率;二是就敷设使用而言,由于独立敷设,因此工程量大并且敷设效率低;三是就管护而言,由于两种电缆自成一体,因此增加了管护难度;四是就强度而言,由于各自处于独立的状态,相互之间互不关联,因此整体的抗压强度较为脆弱。
经本申请人分析,在已有技术中的漏泄同轴电缆和光缆结构的启示下似乎将两者组合为一体并不会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尤其是对于制造厂商而言,可以显著节约成本,并且可以为敷设提供便利性,但是,由于将漏泄同轴电缆的接头与光缆的接头同时对接的难度较大,在敷设作业中往往难以解决,这就是迄今为止在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未见诸有将漏泄同轴电缆与光缆两者集合于一体的症结所在。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减少制造中的工艺环节并且节约模具而藉以提高制造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显著提高敷设效率而藉以节约施工成本、有益于方便管护而藉以保障使用寿命、有便于改善强度而藉以提高抵御外力的能力和有善于将接头方便对接而藉以保障敷设质量的漏泄波导同轴电缆。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漏泄波导同轴电缆,包括漏泄同轴电缆本体和光缆,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缆与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本体构成为一体,并且共同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阿拉伯数字的8字形的构造。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本体包括一内导体,一绝缘层,该绝缘层位于所述内导体外,一外导体,该外导体位于所述绝缘层外,并且在该外导体上沿着外导体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开设有槽孔,一第一外护套,该第一外护套位于所述的外导体外;所述的光缆包括光纤单元和位于光纤单元外的第二外护套,其中,第二外护套与所述第一外护套相连接并且彼此构成为一体。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导体为壁厚为0.4-0.65㎜的铜管。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层为厚度为20-45㎜的发泡聚乙烯。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导体为标称厚度0.1㎜的铜带。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外护套为聚乙烯或阻燃聚乙烯。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光纤单元包括光纤套管、钢丝和光纤,光纤位于光纤套管内,所述的第二外护套同时位于光纤套管和钢丝外。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外护套为聚乙烯或阻燃聚乙烯。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本体还包括有一绕包层,该绕包层绕包在所述外导体外,所述第一外护套位于绕包层外。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绕包层的叠包率为10-20%,并且绕包层为厚度0.15-0.25㎜的非极性绕包带,所述的非极性绕包带为无纺布或阻燃带,所述的阻燃带为云母带或玻璃纤维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77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