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584177.1 | 申请日: | 2012-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2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 发明(设计)人: | 余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旭光聚合物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06;C08L23/08;C08K9/06;C08K3/3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郭晓敏 |
| 地址: | 2151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缩 改性 聚丙烯 复合材料 配方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及其生产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较低的收缩率的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及其生产方法,属于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聚丙烯复合材料以其密度小、刚性、绝缘性、抗腐蚀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 而聚丙烯的收缩率是改性聚丙烯一个很重要的性能参数。目前改善聚丙烯收缩率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添加矿物粉:此种方法收缩率改进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2、添加玻璃纤维:能够有效降低收缩率,但是,会破坏聚丙烯的韧性,且外观质量明显下降;
3、采用橡胶共混的方法制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收缩率,但是价格昂贵,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市场竞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收缩率,且能保证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其他各项性能指标的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且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
聚丙烯: 50-70份;
聚乙烯: 10-15份
POE: 10-20份;
蛋白石: 20-30份;
硅烷偶联剂: 1-3份
滑石粉: 2-5份;
助剂: 1-3份。
进一步,所述的助剂为抗氧剂1010或抗氧剂168中至少一种。
一种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按权利要求1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称取原料;
(2)制备预混料:将聚丙烯、聚乙烯、POE混合后,在1500r/min的转速下混料5-10min,然后再向其中添加蛋白石、硅烷偶联剂、滑石粉和助剂后,在同样的转速条件下继续混料5-10min,得到预混料;
(3)制备低收缩率聚丙烯复合材料:将步骤(2)制备的预混料喂入双螺杆挤出机,加热保持双螺杆挤出机各区的温度为180-200℃,其中,螺杆的转速为300r/min,挤出造粒后得到低收缩率聚丙烯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的配方中加入蛋白石,而所述的蛋白石通过硅烷偶联剂和滑石粉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使得无机填料在复合材料中不仅具有增量作用,且使得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收缩率,且价格低廉,成本低,不会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其他性能,也不影响外观质量,非常适于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包括以下组分且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聚丙烯:50份;聚乙烯: 15份;POE:10份;蛋白石:20份;硅烷偶联剂:1份;滑石粉: 2份;抗氧剂168: 3份。
实施例2:一种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包括以下组分且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聚丙烯:60份;聚乙烯:12份;POE:15份;蛋白石:25份;硅烷偶联剂:2份;滑石粉:4份;抗氧剂168和抗氧剂1010共:2份。
实施例3:一种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配方,包括以下组分且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聚丙烯70份;聚乙烯:10份;POE:20份;蛋白石:30份;硅烷偶联剂:3份;滑石粉:5份;助剂: 3份。
上述实施例1-3所述的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备料:按权利要求1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称取原料;
(2)制备预混料:将聚丙烯、聚乙烯、POE混合后,在1500r/min的转速下混料5-10min,然后再向其中添加蛋白石、硅烷偶联剂、滑石粉和助剂后,在同样的转速条件下继续混料5-10min,得到预混料;
(3)制备低收缩率聚丙烯复合材料:将步骤(2)制备的预混料喂入双螺杆挤出机,加热保持双螺杆挤出机各区的温度为180-200℃,其中,螺杆的转速为300r/min,挤出造粒后得到低收缩率聚丙烯复合材料。
对实施例1-3制备的低收缩率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其结果如表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旭光聚合物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旭光聚合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41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GIC新型连续环化投料釜
- 下一篇:三维模拟模型遥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