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1745.2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0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周平;翟剑超;倪镭;张译文;周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7/12 | 分类号: | B66B7/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赵艳 |
地址: | 215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洗 电梯 钢丝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梯运行一段时间后,曳引钢丝绳表面的油脂会粘上灰尘、铁屑等杂质,这些杂质会缩短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也会磨损与钢丝绳接触的轮子,降低这些部件的使用寿命。这样就需要工作人员定期对钢丝绳进行清洗,传统的人工清洗方式费时、费力,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自动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设置该装置降低了维保成本,提高了维保效率,还消除了人工清洗的危险事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包括安装在电梯的机房或井道中的支架、装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滚轮、上端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并且能够移动或变形的吊拉件、装在所述吊拉件的下端的第二滚轮、设置在所述吊拉件的下端与所述支架之间能够提供该吊拉件以及所述第二滚轮弹性回复力的弹性件,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的周向表面上均具有周向绳槽,所述周向绳槽的槽表面上覆盖有可擦拭钢丝绳的非金属层,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分别位于所述钢丝绳的两边,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所述钢丝绳均穿过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的绳槽,并均与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的绳槽中的非金属层相紧密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上下错开设置。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吊拉件为铁丝。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设置该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则在电梯检修或正常运行时,移动的钢丝绳会带动第一滚轮、第二滚轮转动,通过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绳槽中的非金属层擦拭钢丝绳,达到清洗钢丝绳的目的。该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实现了自动清洗钢丝绳,避免了人工清洗的麻烦和可能的危险事故,还降低了维保成本,提高了维保效率,并提高钢丝绳等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示意图,未示出支架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结构。
参见图1-2所示,一种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包括安装在电梯的机房或井道中的支架1、装在支架1上的第一滚轮2、上端设置在支架1上并且能够移动或变形的吊拉件8、装在吊拉件8的下端的第二滚轮3、设置在吊拉件8的下端与支架1之间能够提供该吊拉件8以及第二滚轮3弹性回复力的弹性件6,在图1和2中,支架1固定在机房的地面7上,这是有机房电梯的情况。对于无机房电梯,支架能安装在井道壁上。在图1-2中,吊拉件8采用铁丝,铁丝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这样弹性件6依靠弹性回复力能够拉着铁丝的下端,带着第二滚轮3压在钢丝绳4上,从而使得钢丝绳4还能压在第一滚轮2上,这里第一滚轮2、第二滚轮3分别位于钢丝绳4的两边,并且上下错开设置。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还能将吊拉件设置成能相对于支架转动,这样弹性件依靠弹性回复力能够拉着吊拉件的下端进行转动,也能带着第二滚轮压在钢丝绳上,使得钢丝绳还能压在第一滚轮上。在图2中,第一滚轮2、第二滚轮3的周向表面上均具有周向绳槽,周向绳槽有多个,沿着轮轴心线间隔排列,周向绳槽的槽表面上覆盖有可擦拭钢丝绳的非金属层5,上面提到,在弹性件6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钢丝绳4压在第一滚轮2、第二滚轮3上,具体来说,钢丝绳4均穿过第一滚轮2、第二滚轮3的绳槽,并均与第一滚轮2、第二滚轮3的绳槽中的非金属层5相紧密接触,如图1-2所示。这样在电梯检修或正常运行时,移动的钢丝绳4会带动第一滚轮2、第二滚轮3转动,滚轮2和3为有阻尼转动,线速度低于钢丝绳4,通过第一滚轮2、第二滚轮3绳槽中的非金属层5擦拭钢丝绳4,达到清洗钢丝绳的目的。该清洗电梯钢丝绳的装置能实现自动清洗钢丝绳,避免了人工清洗的麻烦和可能的危险事故,还降低了维保成本,提高了维保效率,提高钢丝绳等部件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17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