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79237.0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6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金鹏;黄金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自动化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58 | 分类号: | B21B37/58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2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粗轧立辊短 行程 二次曲线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铁冶金热轧生产线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热轧粗轧机轧钢过程中,板坯经过立辊和水平辊的轧制后,达到需要的粗轧中间坯尺寸目标值。按照刚端理论,立辊侧压使得带钢形成一个鱼尾或舌形的端部,这是由于在轧制中轧件的断面产生不均匀变形,导致带钢的不均匀伸长造成的,造成头尾部宽度超差,经过水平轧制后,轧件端部的变形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加重,造成轧件变宽或失宽现象。当轧件头尾端部的偏差超过允许值时,就需要剪切掉宽度超差部分,从而降低了金属的收得率。
为了减少带钢头尾超差宽,增加带钢的成才率,提高宽度的控制精度,采用了粗轧机立辊头尾短行程控制方式,目前大数采用的是双折线短行程控制方式。头部端点的立辊开口度最大,随着轧件的进行,缩小开口度,到达折点后,继续缩小开口度,直到达到静态开口度,尾部则相反。传统的立辊头尾折线短行程控制方式只有几个点定位,很难精确控制头尾开度,实际控制效果是阶跃式的,不能精确控制轧件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二次曲线形状进行短行程控制,可有效减少折线方式产生的误差,更精确控制轧件头尾形状的变化,提高短行程控制的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包括立辊头部短行程控制和立辊尾部短行程控制,所述的立辊头部短行程控制方式为:当检测到轧件进入轧机头部短行程时,PLC根据立辊缝最大变化量G,使辊缝达到短行程最大开口度等待轧件进入,PLC根据立辊或平辊的速度进行积分,考虑前滑等因数的影响,对轧件的头部进行跟踪,计算出进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随着轧制的进行,PLC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出立辊实时辊缝修正量Y,实时调整辊缝开口度;辊缝由大到小以二次曲线形状随着轧件的进入逐渐减小,当咬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和头部短行程长度L相等时,立辊辊缝修正量Y=0,立辊辊缝设定值恢复到基准值,头部短行程执行完毕;
所述的立辊尾部短行程控制方式为:当检测到轧件进入轧机立辊尾部短行程时,PLC对轧件的尾部进行跟踪,计算出进入立辊尾部短行程的轧件长度X,随着轧制的进行,PLC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出立辊实时辊缝修正量Y,实时调整辊缝开口度;辊缝由小到大以二次曲线形状随着轧件的走出逐渐增大,当咬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和尾部短行程长度L相等时,立辊辊缝修正量Y=0,尾部短行程执行完毕;
所述的二次曲线方程为
其中 0≤X≤L 0≤D≤G
Y–立辊辊缝的修正量
X–进入立辊轧件的长度
L–轧件短行程长度
G–立辊短行程辊缝最大变化量
D–立辊短行程的曲线深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二次曲线的方式进行短行程控制,减少折线方式产生的误差,更精确的控制轧件头尾形状的变化,提高立辊短行程控制的精度,减少带钢头尾超差宽,降低头尾剪切次数和剪切量,增加带钢收得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二次曲线控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自动化公司,未经鞍钢集团自动化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92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拆卸固定帽式超声和宫缩压力探头
- 下一篇:一种带喷油嘴的轴承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