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林菌根合成专用菌源的获得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578814.4 申请日: 2012-12-28
公开(公告)号: CN103026900A 公开(公告)日: 2013-04-10
发明(设计)人: 陈宇航;杨菁;陈柳英;陈政明;陈鹏达;黄永来;马丽珍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
代理公司: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地址: 350011 福建***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成林 菌根 合成 专用 获得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林菌根合成专用菌源的获得方法,除人工培养菌丝体和真菌孢子以外的一种菌源。属于生物学中微生物学下的真菌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菌根是指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的特征是以菌丝体紧密地包围植物幼嫩的吸收根形成致密的鞘套,有些鞘套还长出菌丝或菌索,取代了植物的根毛;部分菌丝侵入根的外皮层细胞间隙形成特殊的网状结构,称为哈氏网;菌丝一般不进入皮层细胞之中。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多属于担子菌,如红菇菌目、牛肝菌目和口蘑属,也有少数种类属于子囊菌,如块菌目。约有3%的植物具有外生菌根,其中多数是乔木树种,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外生菌根能加强植物对水分和磷、钾、氮、钙等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并向植物提供生长素、维生素、细胞分裂素、抗生素和脂肪酸等代谢产物,促进植物生长。外生菌根还能提高植物对病原菌侵染的抗性和提高对温度、干旱和过酸或过碱或某些重金属等极端环境的抗性。在这一共生体系中,植物则为菌根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机养料等。尤其是部分高山植物,如松科和壳斗科植物,长期与外生菌根菌共生而产生较强依赖性,没有外生菌根菌共生则无法天然成林。许多试验表明用外生菌根真菌的纯培养体接种树苗建成菌根苗,在荒山造林时有重要作用。在贫瘠的土壤上,外生菌根提高林木成活率并促进成林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林业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推广菌根化苗造林技术,菌根化苗在我国大西北荒漠绿化改造中大显身手。

  使林木细根感染菌根菌并形成共生体的技术称为菌根化技术。菌根化技术不仅在上述的菌根化苗造林中大显身手,而且是发展珍贵的菌根食用菌的必由之路。目前实现产业化的块菌菌根化技术就是一个经济效益突显的应用例子。而待开发的可食用菌根菌,包括美味牛肝菌、松茸、正红菇、松乳菇、鸡枞、红牛肝、黄牛肝、干巴菌,但不限止这些种类,相当多种类被公认是世界著名的有机美味食品。成林菌根化技术是这些菌开发的前提,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到目前为止,能够稳定地进行规模化、商业化仿生栽培的可食用菌根菌仅块菌(Ttuber sp),该属以尊块菌(Tuber magnatum Pora)为代表的多个种可通过苗期接种、菌根合成、园林化移植、规范化管理来获得块菌商品,商品化栽培的历史愈百年,技术比较成熟。近几年,红须腹菌(Rhizopogon rubescens Tul.)、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L:Fr.)Gra)等模仿块菌仿生栽培的技术路线,也先后获得仿生栽培的专利(谭著明、傅绍春、周小玲,2003)。褐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utus)的仿生栽培(吕明亮,2007)则是人工接种后在林木苗圃直接出菇。这些成功获得的仿生栽培的菌根食用菌的共同特征是在林木苗期实现菌根化。

目前世界各地,包括我国主要进行林业苗木菌根化,成林菌根化研究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包括:其一,林木幼苗期的细根幼嫩,易于菌根侵入,根据孟繁荣等人(孟繁荣 邵景文 曲绍义,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幼龄的苗木越容易菌根化;其二,苗圃的土壤易于人工控制环境,直至使用消毒土壤育苗以减少菌根接种中的杂菌干扰;其三,苗木接种较易控制光温水湿等外部条件。相比较而言,林下接种非但无上述有利条件,还得忍受林下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包括先期定殖的菌根菌,对菌根菌接种的种种不利影响。林下接种难是外生菌根菌和菌根食用菌发展的瓶颈。试图绕过这个瓶颈,采用美味牛肝菌共生苗木移入成林的办法也无法成功(Hall I. R. Lyon A. J. E. Wang Y.,1998)。

  菌根化技术中通常使用的接种源有人工培养菌丝体和真菌孢子,人工培养菌丝体在微生物种类丰富的森林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难以接种成功;真菌孢子可以在森林土壤中获得较长的存活期和接种率,但由于收集难、成本高,且无法进行人工繁殖,从而影响其在生产上的使用,目前主要用于林下菌根化试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存活时间比较长,接种成功率比较高的成林菌根合成专用菌源的获得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88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