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电解填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75459.5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3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吉国青;郭森;安霓虹;占茹;王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 填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微电解填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很大,并且其中COD、BOD的浓度较高。针对这一情况,环保公司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利用铁碳微电解反应器来处理高COD废水。该种微电解反应器运行初期处理效果较好,运行一段时间后,处理效果大大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其内部的填料出现钝化,板结等。同时,铁屑完全被腐蚀后变成铁泥,造成微电解反应器淤塞,需通过冲洗来缓解铁泥堵塞问题,但冲洗并不能解决废水处理效果下降的问题,只能频繁地更换新的填料。而更换填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又进一步地增加了废水处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有效传质面积大、反应彻底、使用寿命长、处理效果好的微电解填料结构,以克服传统微电解填料容易钝化、板结,反应不充分,需经常更换新填料等问题。
本发明的微电解填料结构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通过连板连接为一体。
由于采用了内、外双圆筒结构,因此可以大大增加填料的比表面积,确保了填料与废水的有效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的长度小于内筒的长度,且内筒位于外筒的中央位置;所述外筒的侧壁设有若干个通孔,这样废水可以自外筒的两端以及外筒的侧壁通孔处进入内筒,有利于废水、微电解产生的气泡、微电解产生的沉积物流通,确保了填料始终保持高的活性和传质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内侧壁设有与内筒轴线平行的凹槽。在使用时,可以利用支架与凹槽配合,从而非常方便地将多节结构相同的填料结构串联便组成微电解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微电解填料结构由铁、碳和催化剂一体化材料制成,铁、碳、催化剂一体可以避免填料表面产生钝化,确保填料与废水的有效接触时间。
本发明对传统的微电解填料结构进行了改进,保证废水与铁碳填料之间充分接触,大大地增加了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确保了填料始终保持高的活性和传质能力,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微电解填料的结块、板结等现象,使填料反应彻底,大大地提高了废水处理效果。另外,本发明微电解填料还省去了繁琐的填料冲洗环节,只需定期补充新填料,实施方便,减少了人工操作量,降低了填料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微电解填料结构用铁、碳和催化剂一体化材料制成,包括外筒1和内筒2,外筒1和内筒2之间通过连板3连接为一体;外筒1的长度小于内筒2的长度,且内筒2位于外筒1的中央位置;所述外筒1的侧壁设有若干个通孔4;内筒2的内侧壁设有与内筒2轴线平行的凹槽5。
具体来说,所述内筒2的长度为55~70mm,内筒2的直径为25~40mm,内筒2的壁厚为5~10mm;所述外筒1的长度为50~65mm,外筒1的直径为55~70mm,外筒1的壁厚为5~10mm。所述外筒侧壁的通孔4的面积为120~160mm2,孔隙率为2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54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